在科研和工程领域,仿真与实验的结合是推动项目前进的重要手段。但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头疼的问题是:当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出现巨大差异时,我们该怎么办?
很多人下意识的第一个反应是——我的仿真模型肯定出错了。于是,他们立刻埋头于修改模型,反复调试。这种反应背后,往往源于对自己建立的模型信心不足。
但是,我们不妨先停下来思考一个问题:
错误的一定是仿真模型吗?实验数据就一定完全精准可靠吗?
实际上,实验过程同样可能存在问题。测试人员的水平、测试方法的可靠性,都可能导致最终给到你的是一份“不靠谱”的数据。
因此,当遇到结果不匹配的情况时,我们不应盲目地怀疑某一方,也别盲目自信。正确的做法是,像侦探一样,对“仿真”和“实验”两个方面都展开细致的调查和梳理。
在深入检查自己的模型之前,首先需要对实验本身进行全面的了解。你需要去问询和核实以下关键信息:
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了,并且建立一个差异对照表,你才能判断实验数据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信的,以及它与你的仿真模型是否在同一个“频道”上对话。
在排除了实验过程的明显问题后,接下来就轮到对我们自己的模型进行一次彻底的“体检”。这个过程需要严谨、细致,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这是模型审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你需要清晰地回答:
举个例子:你想研究电池中电极材料颗粒的形貌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但你选用的 P2D(Pseudo-2D)模型,其基本假设就是所有颗粒大小均一、形状为标准球形。那么,用这个模型去研究颗粒形貌的影响,就如同缘木求鱼,从根本上就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清楚哪些能简化,哪些绝对不能。
真实的几何模型,尤其是三维模型,往往非常复杂,包含大量几何细节,例如极小圆角/倒角、螺纹、徽标、针尖角、极短边和刀口缝等。为了计算效率,我们通常会进行几何简化, 采用去特征与修复功能去掉这些不必要的几何细节。一个干净、合适且为仿真特定需求优化的几何模型,是获得准确、高效计算结果的基石。但在简化时,必须小心谨慎。你需要判断:
例如,模拟喷嘴的气流时,那个狭小的喷口是气流产生的关键结构,绝对不能在几何简化中将其去除,否则整个模型就失去了意义。
你需要深刻理解你要仿真的物理问题,该问题所涉及的核心物理现象是什么?是热量传递?是流体流动?是结构变形?还是电磁场分布?然后弄清楚这些物理现象之间是否存在强烈的耦合关系?例如,电流产生热量,热量又改变了材料的电导率(电热耦合)。弄清楚上述问题后再选择仿真软件中内置的物理模块或者自建PDE方程。
通常来说,如果模型可以正常计算并收敛,那么网格和求解器设置问题不大。网格与求解器设置,除非极端不当,一般不会导致数量级差异。因此,当仿真与实验结果差异巨大时,优先考虑的应该是前面提到的模型假设、几何和物理场设置问题。网格和求解器的精细化调整,是在模型主体框架正确无误后才需要重点关注的。
最需要警惕的是,在没有进行系统梳理的情况下,就盲目地、“暴力地”修改模型参数或物理设置,只为让曲线能够“对得上”。这样做,即便最终结果看似完美匹配,但你的模型已经从一个有预测能力的科学工具,变成了一个毫无意义的“数学游戏”。一个被强行“修正”过的错误模型,是无法用来预测任何其他工况的。
请记住:对不上未必是坏事,对上了也未必是好事。关键在于,你建立模型的整个过程,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符合科学的标准和规范。这远比单纯地拟合一条曲线更加重要。
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观念:追求100%的完美匹配在很多时候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更专业的方法是进行‘参数灵敏度分析’,找出对结果影响最大的关键因素,并重点关注它们。一个优秀的仿真模型,其价值不在于复现每一个微小的实验波动,而在于能准确反映核心物理规律,并在其‘适用范围’内做出可靠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