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组常温自然散热工作,电芯1c放电,发热量参考下表,环境温度25℃,初始温度*℃。
高温高速行车工况,模拟夏天高速行车恶劣情况,进口的温度设置为*,进口流量* ,电芯1c放电,发热量参考下表,环境温度40℃,初始温度40℃。
常温行车工况,模拟常温高速行车情况,初始温度25℃,环境温度25℃,当ntc监测Tmax≥*℃,开启液冷,开启后,如果温度降到ntc监测Tmin≤*℃,关闭液冷,进口流量 *,温度25℃,电芯1c放电,发热量参考下表。
低温液热加热+快充工况,模拟冬天液热系统边加热边充电的使用情况,进口的温度设置为35℃,流量为*,环境温度-20℃,初始温度-20℃,箱体外对流换热系数*,加热到ntc监测Tmin≥*℃,关闭加热,电芯1C充电,发热量参考下表。
低温加热膜加热+快充工况,模拟冬天加热膜系统边加热边充电的使用情况,环境温度-20℃,初始温度-20℃,加热到ntc监测最低温度*需要的时间,加热膜的功率密度*和*W/CM2
常温风冷散热,模拟风冷电池包常温情况下的散热情况,风扇流量*,进口温度*℃,环境温度25℃, 开启1C充电,发热量参考下表。
低温保温,模拟冬天停车后再启动电池的温度情况,环境温度-20℃,初始温度*℃。保温*小时,cell温度大于*℃。
1、在Model中选择计算所需要的物理模型,本算咧需要打开能量模型和湍流模型。
2、材料设置主要包括材料的名称、种类、物性参数等,可以调用Fluent默认材料库中的材料和外部材料文件,也可新建材料,并且可以导出材料库。对体进行材料选择,依据所选的物理模型还可以定义体为源项等其他参数,对不同的体赋予材料时,复 制命令非常实用,特别适合区域数量较多的情况,同类区域可以互相复 制,省去了很多重复性操作。
材料设置界面
3、对模型进行边界条件设置,选择边界类型,根据所选的物理模型,分别设置不同模型对应的边界参数, 本算咧进口流量为15g/s,进口温度25℃,
边界条件设置
4、在电芯和的导热垫间设置接触热阻,热阻为10e-3(m·k)/w,电芯的大面和侧面导热面积较大且位于关键的导热路径下,用shell单元代替其薄壁件,最后需要在箱体外面设置对流换热系数。不同的工况,对流换热系数也不同。
5、对求解器进行设置,通常Fluent的默认选项对大部分算例都适用,只是可能并非最佳选择,本算例采用Coupled算法。
6、监测曲线:仿真计算时,对于仿真过程中的重要的参数,需要设置监测,一方面可以在仿真的过程中判断收敛行,同时也为后处理提供大量的仿真数据。如下设置NTC温度的监测曲线。
求解前需要进行初始化,。设置求解保存、步骤和停止条件等
常温工况是指在春秋25℃情况下,电池初期未达到开启冷却系统的温度条件,当电芯持续放热,最高温度的达到38℃时,开启液冷系统,冷却液进口温度设置为25℃,当温度降到30℃以下时,关闭液冷系统。
如下图为电芯导电排NTC处的温度变化曲线下图,初始温度为25℃,在全程3600s放电过程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在0-2905s,没有开启液冷系统,2905-3600s开启液冷系统,从图中可以看出,开始液冷时候并不是电芯温度最高的时候,主要是由于热惯性和电芯本身热阻较大,导致位于电芯最上面温度在开始液冷系统后温度继续上升。在放电末端电芯温度出现抖动现象,从电芯的发热量可以发现,在放电末端发热量较大且波动较大,导致电芯也出现类似的温度波动情况。
如下图为电芯温度云图,在未开启液冷时,整个电芯温度分不呈现中间高,两端低,主要由热累计导致的。在开始液冷系统后,整个电芯温度为进口侧温度低于出口侧温度,主要由于冷却液冷却进口出口冷却效率不一致导致的,从温差曲线也可看出,第一阶段温差较小,开启液冷后,温差增大,整个过程,温差低于5℃。下图为液冷系统压力和速度云图,系统压降1503pa,流道内部压力变化均匀,压力突变主要在进出口,如优化流阻,可优化进出口。
流道内部主要流速0.2m/s,内部速度较小,流道可进一步优化,如减小流道解密,提高流速,提高冷却效果。从冷却液的云图可知,冷却液的从进出口的温差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