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高压气瓶在火灾条件下的失效——后果调查

1天前浏览10
本文参考来源:High-Pressure Cylinder Failure under Fire Conditions –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sequences

01

总结    

针对300 bar 高压氢气和氮气钢瓶在火灾条件下的行为展开实验,将钢瓶暴露于柴油燃料产生的火焰中,记录了破坏压力、温度分布和碎片模式等关键参数。结果显示,氢气钢瓶因热应力在远低于额定破坏压力时失效,产生较少但较大的碎片并形成火球;氮气钢瓶虽不可燃,却表现出广泛的碎片分散,且柴油蒸气随之点燃形成大火球。这些发现为高压气瓶火灾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强调需加强安全协议和应急响应措施。

02

研究背景    

高压气瓶在工业和民用领域应用广泛,可储存和运输氢气、乙炔、丙烷-丁烷、氮气等气体,这些气体在金属制造、加热、能源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尽管应用广泛,但高压气瓶在火灾环境下存在重大安全挑战,高温会破坏其结构完整性,可能导致材料降解、破裂和气体失控释放,引发火灾、爆炸等灾难性事件。
随着绿色能源转型,氢气因清洁燃烧特性应用日益广泛,但高压氢气存储的安全性是关键挑战,亟需研究火灾条件下的风险。

03

实验设置    

将加压至 300 bar 的氢气钢瓶和氮气钢瓶作为实验对象。
使用 4 个不锈钢托盘,装入 80 升柴油,表面倒入约 0.5 升汽油以增强可燃性,通过远程烟火点火器点燃,模拟真实火灾场景。
采用 BD Sensors 17.600 G 传感器测量内部压力,精度 0.5%,传感器通过适配器和绝缘管道连接阀门出口。
在钢瓶圆周 90° 间隔的三个高度(距底部 1200mm(A)、700mm(B)、250mm(C))安装 K 型热电偶,每个高度 4 个点,用耐热织物绝缘,监测钢瓶外壳温度。
利用高速摄像机和先进传感器记录钢瓶失效过程、碎片模式等。

04

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汇总
Pressure cylinder      
Destruction time      
Destruction pressure      
Number of fragments      
Nitrogen1      
-      
-      
-      
Nitrogen2      
6 min      
732 bar      
7      
Hydroge1      
8 min      
-      
5      
Hydroge2      
6 min      
512 bar      
3      
钢瓶下部温度最高,位置 C(250mm)峰值达 575°C,位置 B(700mm)为 370°C,位置 A(1200mm)为 320°C,且氢气钢瓶失效均发生在下部,证实下部承受最高热应力。
破坏压力显著低于正常条件下的额定破坏压力(约 740 bar),如 Hydrogen 2 在 512 bar 时破坏。
产生碎片较少,主要为 1 个主碎片加少量小碎片(2-4 个),但会形成火球,部分碎片可传播较远(如小碎片可能超过 200 米)。
Nitrogen 2 在 732 bar 时破坏,产生 7 个碎片,分散范围广,最远达 256 米。
虽为不可燃气体,但物理爆炸引发湍流,导致柴油蒸气和液体分散,进而点燃形成大火球。

05

结论与建议    

火灾条件下,热暴露与压力升高存在明确关联,热量是破坏钢瓶结构完整性的关键因素。
氢气钢瓶对热应力敏感,需采用特殊材料和安全措施保障存储安全;氮气钢瓶虽不可燃,但其破坏的物理效应及引发的二次火灾风险不容忽视。
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开发先进的钢瓶设计材料、改进监测系统、完善应急响应协议,以提高高压气瓶在各类应用中的安全性,助力其在可持续能源体系中的安全整合。

06

关键问题:    

问题 1:在火灾条件下,高压氢气钢瓶和氮气钢瓶的破坏压力有何差异?这种差异说明了什么?
答案:在实验中,氢气钢瓶(Hydrogen 2)的破坏压力为 512 bar,氮气钢瓶(Nitrogen 2)的破坏压力为 732 bar。差异说明在火灾条件下,氢气钢瓶因热应力影响,其结构完整性更早被破坏,在远低于氮气钢瓶破坏压力的情况下就发生失效,凸显了氢气钢瓶对热应力的敏感性更高。
问题 2:实验中钢瓶不同位置的温度分布有何特点?这对钢瓶的破坏有何影响?
答案:实验中钢瓶下部温度最高,位置 C(250mm)峰值达 575°C,位置 B(700mm)为 370°C,位置 A(1200mm)为 320°C。这种温度分布导致钢瓶下部承受最高的热应力,氢气钢瓶的失效均发生在下部,证实了高温对钢瓶下部结构的破坏作用更为显著,是钢瓶失效的重要原因。
问题 3:高压氮气钢瓶作为不可燃气体容器,在火灾条件下为何会形成大火球?这对安全防护有何启示?
答案:氮气钢瓶在火灾下发生物理爆炸,产生的湍流导致柴油蒸气和液体分散,这些易燃蒸气随后被点燃,从而形成大火球。这启示我们,对于不可燃气体的高压容器,不能忽视其在火灾条件下因物理破坏引发二次火灾的风险,安全防护需考虑到容器破坏后可能引发的周边易燃物质燃烧等连锁反应,加强对这类场景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来源:气瓶设计的小工程师
燃烧湍流UM爆炸材料InVEST管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8-15
最近编辑:1天前
气瓶设计的小攻城狮
硕士 从事IV储氢气瓶行业。
获赞 40粉丝 103文章 414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今天带大家学一下:IV储氢气瓶铺层设计

大家晚上好,今天带大家一起来阅读一篇论文,当然了,知道小伙伴们比较懒,那我就直接总结结论;结论:1.采用最大应力、最大应变、TsaiHill、TsaiWu和Hashin渐进破坏准则求出COPV的爆破强度。比较上述失效准则获得的所有结果,发现最大应变准则较为保守,而哈辛准则最不保守。小编评论:这几种失效形式得到评判结果,我认为最大应力来的最为直接,如果有气瓶实际的爆破压力值,用最大应力进行评判相当准确。2.对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压力容器四层圆柱形截面的研究。考虑了光纤的环绕和螺旋缠绕。他们预测爆破压力是各种纤维取向角度的函数。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在分析的所有纤维取向角中,±45°的取向角是最佳的。小编评论:这个其实主要在一般的纤维铺层中,在气瓶中,我觉得并不是最佳,45度位置的张力控制不是太好,纤维发挥的强度不高;3.考虑了11个案例来发现极角和箍角以及层序列对爆破压力的影响。极角和环角绕组如图16所示。螺旋缠绕角在本研究中称为环角。在情况1-4中,箍角从87.5到89°不等,保持极角(13°)恒定。有限的箍角范围(87–89°)是根据灯丝风力能力考虑的。爆破压力随箍角的变化如图17所示。研究发现,爆破压力随着箍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箍角的增大,COPV的切向环向应力增加,爆破压力增加,这是合理的。图1爆破压力随极角的变化。小编评论:缠绕角度在计算中并不会影响纤维总厚度和爆破压力值,改变角度只是改变螺旋和环向的厚度分配,适当的增加环向厚度有助于提高爆破压力,前提是螺旋应确保无问题;4.在情况3、5-7中,极角在13到19°之间变化,保持箍角(88.5°)恒定,以求极角对爆破压力的影响并找到最佳极角。爆破压力随极角的变化如图18所示。研究发现,爆破压力随着极角的增大而增大。通常,纵向载荷由极性层承担,COPV极性层的厚度与极角的余弦成反比[17]。随着极角的增大,余弦值减小,COPV的厚度增大。因此爆破压力增加。小编评论:这个很好理解,增加角度,环向分力增加;5.在案例8-11中,极性(P)和箍(H)层的顺序发生变化,保持层总数(4)恒定,以找到序列对爆破压力的影响,并找到最大爆破压力的最佳序列。结果发现(图19),序列PPHH和HHPP具有最大爆破压力,而PHH和PHHP具有最小爆破压力。小编评论: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发现,大家可以研究研究;总结(一)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圆柱形(箍)区域观察到拉伸失效。(二)根据最大应力和应变准则获得的爆破压力更保守(更小),而从哈辛损伤准则获得的爆破压力更宽松。(三)爆破压力对复合材料层厚度和卷绕角度非常敏感。(四)爆破压力随着箍角和极角的增加而增加。(五)在爆发测试期间,就在应变变为非线性之前,观察到的最高应变为1.63%来源:气瓶设计的小工程师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