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行业应用方案 | 5G通信设备、基站与场景

27天前浏览119

Ansys 行业应用方案连载(3) | 5G通信设备、基站与场景


广义上,所有移动体间通过无线电波进行实时连接的通信都属于移动通信,通常每隔10年,移动通信领域就会发生巨大变化。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也是继4G(LTE-A、WiMax)、3G(UMTS、LTE)和2G(GSM)系统之后的延伸。为实现5G的高数据速率、低延迟、节能、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等要求,5G系统有必要采用新型的网络架构,引入大规模MIMO技术、同时同频全双工、CA技术。从目前的异构网络发展趋势来看,5G网络将会是一个高密度新型分布式协作与自组织组网,各个异构系统之间采用无线资源联合调配技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以提升系统性能。


这样的新型网络架构及其相应的关键技术,给设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建立5G系统新型网络架构下的仿真平台,对关键技术进行评估,对新方案进行验证,是快速迭代和推出产品的基础。Ansys 5G仿真解决方案能够让设备、网络和数据中心设计的复杂性得以简化,实现设计的快速迭代和优化,提升产品的性能和效率。


Ansys解决方案


Ansys 5G仿真解决方案以HFSS为基础,在Ansys Electronic Desktop平台中提供了电磁、半导体、电子散热和结构分析工具,可以实现精确模拟 5G 电磁场和相关问题。该解决方案可以灵活部署在企业部署的高性能计算平台,让设计师的设计工作更加高效。


01

接入网(基站)


5G接入网(基站)在5G网络的投资占比超过一半以上,是5G网络建设的绝对重点,也是最大挑战之一。mMIMO/Beamforming等关键技术都需要通过仿真技术进行设计和优化。

  • 天线设计(阵列天线)

  • 无源器件设计(滤波器/双工器/连接器)

  • 有源器件设计(功放/低噪放)

  • 基站天线系统仿真(场路协同)

  • 基站芯片/封装/系统设计

  • 高速PCB SI/PI设计

  • 基站设备电磁兼容分析

  • 热分析(天线/无源器件/有源器件/基站设备)

  • 结构分析(强度/震动/风载)

  • 基站设备电-热-结构多物理场分析

  • 基站多天线共址分析

  • 基站天线复杂电磁环境场景分析

  • 系统链路预算分析


02

承载网(光通信)


5G承载网负责5G网络的数据传输,以光通信为主,涉及的光芯片和光模块都对设计有着极高的要求。

  • 光通信芯片/封装/系统设计

  • 光模块SI/PI设计

  • 高速连接器设计

  • 电磁兼容分析

  • 系统散热设计与优化

  • 电-热-结构多物理场分析


03

核心网(数据中心)


5G核心网是5G网络实现不同场景切片的关键,涉及大量的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技术,此场景下的热分析和电磁兼容分析是保证稳定可靠的关键。

  • 数据处理芯片/封装/系统设计

  • 数据中心高速PCB SI/PI分析

  • 电磁兼容分析

  • 系统散热设计与优化


Ansys为5G提供从nm级场景到km级场景的多物理域仿真方案


Ansys 5G解决方案,覆盖了从芯片设计到3D-IC到PCB仿真到自动驾驶再到城市级场景分析的跨纬度仿真方案,也包含了电磁,结构,流体,光学,半导体,系统等多物理域解决方案,实现了真正的多物理全场景的5G解决方案。

  • 为5G芯片研发提供系统级芯片 (SoC) 解决方案

  • 独有的阵列天线仿真技术,结合场路协同仿真,实现5G mMIMO设计的快速和精准设计

  • 仿真工具能模拟天线到天线耦合和环境对信号传播的影响

  • 为5G设备提供了多物理场仿真平台,基于真实工况提升产品的可靠性


Ansys 5G解决方案,给客户带来了高精度的电磁,结构,流体,半导体等各物理域的高精度仿真工具,让5G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更为高效,同时,基于统一Ansys平台下的从nm级到km级的多物理域仿真,极大地缩减了数据传递带来的流程复杂化和精度损失。


典型应用案例


大规模阵列天线

射频器件

   

天线系统仿真

   

SI/PI 分析

   

芯片寄生参数提取

   

电磁热双向耦合分析

   

结构可靠性分析

   

RFI分析

   

场景分析          

来源:艾迪捷
HFSS寄生参数电磁兼容半导体光学系统仿真电子芯片通信UM自动驾驶人工智能ANSYS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9-08
最近编辑:27天前
艾迪捷
MBD CAE解决方案专家
获赞 4粉丝 4文章 555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视频案例】| 利用GT-SUITE对点燃式发动机进行循环变动模拟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对于循环变动对于发动机的燃烧、排放、噪音、车辆的驱动特性等有很多不利的影响。具体的不利影响如下图1所示。如何有效的降低循环变动是重要的研究的方向。图1 循环波动对于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模拟缸内燃烧现象的循环变化,并检验GT-模型的有效性和鲁棒性。二、 研究方法为了建立准确的模型,我们进行了如下图2所示的操作流程。具体的操作流程说明如后所述。图2 具体的操作流程2.1 倒拖模型标定把实际发动机安装在测试台架上进行发动机的倒拖测试。建立如下图3所示的测试台架。图3 发动机倒拖测试台架并测量的各个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测量如图4所示:图4 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测试根据实际的几何特征,建立起对应的发动机的模型。并根据上述测量的位置定义模型的入口位置,并根据传感器测试的数据进行模型的建立。具体的模型如图5所示。图5 标定倒拖的仿真发动机模型在图5所示的进、排气边界上输入测试的瞬态的压力与温度曲线。在模型中定义发动机的热边界、发动机几何参数、压缩比、气阀的流量系数、气门间隙等。利用模型计算节气门全开(WOT)条件下,发动机转速从2000rpm到7000rpm,间隔为500rpm的仿真数据。并进行测试数据与仿真数据的标定。图6是测试与仿真数据的气缸内瞬态压力数据的对比。图6 倒拖缸压与仿真缸压对比倒拖标定结果当模型的输入参数,包括:进、排气阀的升程;阀的流量系数;压缩比;气门间隙;气门正时输入正确时,仿真与测试缸压的方差(RMS)小于7%。当某些工况的误差明显时,需要进行气缸的泄漏和曲拐的刚度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正。当仿真缸压与测试缸压一致时,根据倒的力矩或功率,反求出发动机的实际摩擦损失。并以此作为边界输入后续的发动机模型中去。2.2 建立非预测的燃烧模型在倒拖模型的基础上,添加喷油器模型。并根据传感器测试的数据输入到模型的边界上。主要输入的参数有:进气系统、气缸和排气系统的瞬态的压力与温度数据。具体的模型如图7所示。并根据测试的数据输入热边界条件,定义:空燃比、摩擦损失等。并进行发动机的性能数据测试,发动机转速从2000rpm到7000rpm,每间隔500rpm。GT-SUITE软件会自动的根据输入的缸压数据,计算出气缸内的燃烧速度曲线,并根据燃烧速度曲线计算出对应的缸压曲线,并对比两条缸压曲线的差别。用于模型的确认。图7 非预测燃烧模型及输入图8是在发动机转速为7000rpm时,测试与仿真的结果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非预测燃烧模型能很好的对标测试数据。图8 发动机7000rpm,WOT的缸压对比2.3 预测性的燃烧模型在2.2的步骤中,确认了测试缸压与仿真缸压的数据对比没有偏差的情况下,进行预测燃烧模型的标定。在2.2的计算结果中,可以查出当进气门关闭时,气缸内气新鲜空气的容积效率、残余废气系数、空气捕集率、燃油捕集量等。可以把这些结果输入到单缸机的模型中去,如图9所示。在单缸机模型中导入燃烧室的几何形状,并定义火花塞的安装空间位置、火花塞间隙等。图9 预测燃烧标定模型及参数化输入对于预测燃烧模型,对如下四个参数进行标定,得出唯一的一组数以满足标定要求。具体的参数有以下向个:-Dilution Exponent Multiplier(DEM)-Flame Kernel Growth Multiplier(FKGM)-Turbulent Flame Speed Multiplier(TFSM)-Taylor Length Scale Multiplier(TLSM)以最小化RLT:Improved Burn Rate RMS Error去优化预测的燃烧率。最终优化的后的参数结果如下表1所示:表1:预测燃烧模型优化后参数标定预测燃烧模型后的缸压对比结果如图10所示。图10 三种缸内压力对比结果从上述结果来看,预测燃烧模型的精度满足要求,可以进行后续的工作。2.4 带有预测燃烧模型的全模型根据2.3得出的预测燃烧模型,代入到完整的发动机模型中去,建立的模型如图11所示。图11 带有预测燃烧模型的发动机模型2.5 循环波动预测燃烧模型的标定对于燃烧变动的特性来说,大量循环的循环间燃烧变化服从正态分布曲线。通过预测燃烧模型得到湍流火焰速度系数和泰勒长度尺度系数的均值。为了训练模型来模拟CCV,要把湍流火焰速度系数和泰勒长度尺度系数的标准差需要找出来。这两个值可以通过GT-SUITE软件模拟出来。具体的输入方法如图12所示。图12 燃烧变动的方差输入模板根据某个工况的多个循环测试缸压数据进行分析。在此采用4500rpm下,WOT的数据进行如图13的处理。得出循环变动的相关系数。主要分析的参数有:最大爆发压力、最大缸压对应的曲轴转角和每个循环的IMEP值。具体处理参数如图13。图13 某工况下的循环变动参数为了获得4500rpm、WOT条件下的循环波动的特征值与测试的数据一样,通过优化把湍流火焰速度系数和泰勒长度尺度系数的标准差优化出来。优化变量是:TFSM和TLSM的方差;优化目标:IMEP的均值、IMEP的方差、最大缸压的均值、最大缸压的方差、最大缸压对应的曲轴角度的均值、最大缸压对应曲轴转角度的方差为目标。优化目标值的具体设置如图14所示。图14 循环变动优化目标值设定最后优化的结果如下表2所示。表2:优化后TFSM和TLSM的方差结果当发动机其它参数,如:点火提前角、气门正时、压缩比等变化时,表2的数值不变。2.5 循环变动预测燃烧模型的有效性确认循环波动模型的有效性确认。当采用CCV对发动机的性能进行模拟时,模拟与测试的结果如下表3所示。表3 采用CCV模型进行分析时的对比从表3可以看出,仿真值与实际测试值相差很小,满足精度要求。2.6 循环变动预测燃烧模型的鲁棒性确认为了验证循环变动预测燃烧模型的鲁棒性,在此只改变点火提角其它参数不变的条件进行模型的鲁棒性研究。把点火提前角往后推11度,进行预测分析。预测分析的缸压结果如图15所示。基于缸内最大的爆发压力的变化参数对比如表4所示。表4 CCV模型的鲁棒性对比从表4可以看出,循环变动的预测燃烧模型有很好的鲁棒性。适用发动机运行各个工况。三、 结论及展望在此文中介绍了如何通过测试数据获得具有预测循环波动的预测燃烧模型。带有预测循环波动的预测燃烧模型的有效性和鲁棒性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能有效的用于循环波动的预测。当然,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对循环波动与缸内的爆震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参考文献:V3_Royal Enfield_ Cycle to Cycle Variation Modelling in a S.I Engine Using GT-Suite.pdf(ROYAL FNFIELD|GT2020全球用户大会文章) 来源:艾迪捷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