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轿车风噪预测技术研究

11小时前浏览2
      

引言

       


随着汽车工业向电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车内噪声品质已成为衡量车辆NVH性能的核心指标。在高速公路工况下,风噪占比超过60%,成为影响驾乘舒适性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懿朵科技在振动噪声领域的最新技术突破,系统阐述基于CFD-CAA-Vibroacoustic多物理场耦合的风噪预测方法及工程应用实践。

     

一、技术背景与挑战

传统风噪开发面临三大技术瓶颈:

1) 设计早期无实物阶段:传统风洞测试需物理样车,开发周期长达18-24个月。

2) 多物理场耦合难题:流场、结构振动、声腔响应的相互作用机制复杂。

3) 高频噪声预测精度:1000Hz以上频段的结构-声耦合效应难以准确建模。


二、多物理场耦合建模方法

1. 混合计算气动声学(Hybrid CAA)

采用分离式建模策略,基于STAR-CCM+平台实现:

1) 流场求解:使用Detached Eddy Simulation (DES)方法,在侧窗区域布置0.5mm级精细网格,捕捉A柱涡旋和后视镜尾流的瞬态特性

2) 声源分解:通过Lighthill声类比方程,将压力场分解为流体力压(pinc)和声压(pa)

3) 声传播计算:嵌入时域声波方程,实现声源项与流场解耦计算

   

图1封闭底部气流条件下的奔驰S级混合计算气动声学模型

技术优势:

  • 计算效率提升40%,支持10kHz以上高频噪声预测

  • 声源定位精度达±5cm,可识别B柱等次要声源


2. 振动声学建模体系

构建三级递进式模型:

1) 结构有限元模型:侧窗采用QUAD8壳单元,模态密度匹配误差<3%

2) 统计能量分析模型:将车内声腔划分为18个SEA子系统,损耗因子校准误差<15%

3) 混合FE-SEA模型:在500-2000Hz频段采用确定性-统计混合方法,解决玻璃与车身接缝处的能量泄漏问题

   

图2 奔驰s级的振动声学模型

创新点:

  • 开发频率依赖型玻璃阻尼模型,考虑温度对损耗因子的影响

  • 提出动态吸声系数修正方法,解决声学材料高频预测偏差


三、工程应用实践

某豪华轿车风噪开发案例:

在奔驰S级轿车开发中,建立全尺寸CFD-CAA-Vibroacoustic联合仿真模型:

  • 计算域:55m(长)×30m(宽)×30.36m(高)半模型

  • 网格策略:侧窗区域采用六面体主导网格,全局网格量控制在800万以内

  • 边界条件:入口速度140kph,非反射边界条件应用于声学计算域

   

图3 奔驰s级车底气流和内饰受阻司机耳朵的噪音测量

验证结果:

  • 驾驶员耳侧噪声预测值与风洞实验偏差<2dB(A)

  • 成功识别出后视镜尾流导致的3.5kHz峰值噪声

  • 提出导流罩优化方案,使该频段噪声降低5.3dB(A)

   

图4声波方程的3khz带通滤波压力场(声学)

   

图5 量化声压贡献占比


四、懿朵科技风噪预测解决方案业务范围 

基于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技术,提供覆盖风噪管控全链条的技术服务:

✅协助客户智能建模体系, 自动网格生成工具(建模周期缩短85%至3天)。

✅集成机器学习算法的"仿真-测试-优化"迭代平台,形成闭环仿真系统。

✅ 帮助客户风噪快速评估,声学包优化设计以及主动降噪系统开发。


未来,随着数字孪生技术和智能控制算法的发展,车辆风噪控制将向更精准、更智能的方向演进。懿朵科技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我国汽车NVH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 Schell A, Cotoni V. Prediction of Interior Noise in a Sedan Due to Exterior Flow[J]. S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ssenger Cars-Mechanical Systems, 2015, 8(3): 1090-1096.



来源:懿朵科技
MechanicalSystemStar-CCM+振动动网格汽车声学材料NVH数字孪生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8-16
最近编辑:11小时前
懿朵科技
签名征集中
获赞 25粉丝 22文章 12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声学超材料在直升机减振降噪技术中的应用进展

直升机噪声主要来源于旋翼气动噪声、传动系统振动及发动机噪声,严重影响着飞行舒适性、战场生存能力和环境友好性。传统阻尼与隔声材料在轻量化与低频降噪方面存在局限,声学超材料(Acoustic Metamaterials)凭借其人工设计的特殊周期结构,可产生天然材料不具备的声波操控能力,为直升机减振降噪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1、声学超材料的降噪机制 声学超材料通过精密的几何结构设计,形成对特定频段弹性波(声波)的“禁带”(带隙)。当声波频率落入禁带范围时,其传播将被显著抑制。主要实现路径包括:1.1 布拉格散射型禁带:依赖周期结构的物理尺度(与目标波长相当),通过波在界面处的散射干涉抵消声能。1.2 局域共振型禁带:通过附加谐振单元(质量块-弹性基体)产生低频局域共振,其频率由谐振单元等效质量与刚度决定,可在亚波长尺度实现低频控制。2、关键声学超材料结构在直升机中的应用2.1 周期性结构减振支杆原理与设计:在连接主减速器与机舱顶板的支撑杆结构中,周期性排布阻抗差异显著的材料(如金属与高阻尼橡胶),或设计不连续几何单元(凸台、凹槽)。降噪效果: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双/多材料复合支杆,在500-2000 Hz频段(直升机主要噪声区)实现舱内振动噪声降低近30 dB(图1)。 图1 周期性结构减振支杆与传统支杆振动噪声对比2)单材料周期支杆(图2)通过优化单元刚度与周期数,在相同频段实现12 dB以上加速度衰减(总衰减64%),虽带宽较窄但工艺更简。 图2 单材料周期性结构减振支杆结构应用优势:直接阻断振动从噪声源(主减)向舱室的结构传递路径,工程适配性强。挑战:多材料体系工艺复杂;动态载荷下长期稳定性需验证。2.2 局域共振单元周期板结构原理与设计:在舱壁或甲板等平板结构上,周期性地附加谐振单元(如质量块-橡胶基体)。单元谐振频率针对目标噪声设计。 图3 局域共振单元周期板典型结构及降噪能力降噪效果: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表明,此类周期板可在690-1500 Hz频段显著抑制振动位移响应,平均降噪10-15 dB。2) 采用蜂窝夹层作为基础板,可进一步拓宽有效降噪频带。应用优势:兼具承载与降噪功能;易于集成至机身蒙皮、隔板。挑战:附加质量需严格控制;宽频设计需优化谐振单元分布与参数。2.3 声学黑洞(Acoustic Black Hole, ABH)结构原理与设计:利用幂律函数设计板结构厚度(如 h(x)=ϵxmh(x)=ϵxm,m≥2),使结构波速逐渐降低至理论零点,声波无法反射而被耗散。分嵌入式与附加式。降噪效果: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表明,优化设计的ABH结构可在不增加质量前提下,使舱室1/3倍频程平均噪声降低3-10 dB,低频性能优异。应用优势:质量轻、带宽潜力大、设计灵活,尤其适合薄壁结构降噪。挑战:实际制造中厚度难以渐变为零,需结合阻尼材料增强耗散;高频效果显著,直升机低频噪声(&lt;1000 Hz)控制仍需突破。3、技术优势与挑战3.1 优势:低频高效:局域共振与ABH可针对直升机强噪声低频段(数百Hz)设计。轻量化:亚波长特性允许小尺寸结构控制大 波长噪声,显著优于传统隔声层。可定制化:禁带频率可通过结构参数(周期、单元质量/刚度、厚度变化率)精准调控。3.2 挑战:程化应用:现有研究多基于实验室样件,缺乏全尺寸直升机环境(复杂载荷、温度、空间约束)验证。宽频带设计:单一结构难以覆盖直升机宽频噪声谱,需发展多级/耦合超材料设计。工艺与成本:复杂周期结构(尤其多材料、微细单元)制造精度要求高,成本控制是关键。4、懿朵科技声学超材料减振降噪技术服务方案4.1 多物理场耦合设计:结合压电、形状记忆合金等智能材料,开发主动/自适应声学超材料,实时调控禁带特性以匹配变化工况。4.2 结构-功能深度一体化:将超材料单元直接嵌入复合材料机身主承力结构(如蜂窝夹芯、梁肋),实现减重、承载与降噪协同。4.3 多尺度/多机制融合:融合布拉格散射、局域共振、ABH效应于单一结构,拓展降噪频宽与效能。4.4 数字赋能:利用拓扑优化与机器学习加速高效轻量化超材料构型设计。5、结论声学超材料通过人工结构创新突破物理限制,为直升机低频减振降噪提供了革命性路径。周期性支杆、局域共振板与声学黑洞等技术已展示显著实验室效果。未来亟需突破工程适配性、宽频设计与低成本制造瓶颈,推动其从实验室走向实际装机应用,助力打造更安静、更隐蔽的新一代直升机。来源:懿朵科技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