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的尴尬由来已久,上被质疑,下被牵制,不上不下难受之至。众人只知仿真岗薪资还算可以,却不知这只是在某些区域某些公司的情况,仿真岗的窘境只有摸爬滚打多年的人才能体会到。
“你说结构的疲劳寿命是900多万次,而甲方要求做到1000万次!你告诉我怎么办?”
这是某次项目会上,老板拍着桌子甩出的质问。我的电脑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疲劳寿命云图,材料参数的关键数据只能用标准参考的数据——供应商至今没提供S-N曲线,材料的疲劳试验项目经费过于高昂申请不到测试……
“模型缺参数,结果只能参考。”组长试图向领导解释。
“参考?客户要的是承诺!仿真连个寿命都算不准,这样的数据有什么用?”
仿真组的所有人都陷入沉默。
或许你会遇到某些结构工程师的傲慢。
“你仿真用的参数是手册上的?我们实际用的材料批次不同!”
结构工程师甩来一张检测报告,屈服强度比手册值要低8%。我很震惊,也很无语:“那你为什么不在计算前提供实测数据?”
他们也只会扯皮:“仿真的事只有你们清楚要哪些数据,我怎么知道你要什么?”
或许你会遇到来自于数据荒漠中挣扎的痛苦与折磨,在某些仿真群里,总能看到同行们的吐槽:
“车企给的钢板参数只有厚度和牌号,各向异性系数自己找?”
“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界面强度,查遍文献找不到,只能蒙!”
……
仿真又不是预言家,却被迫用“经验值”预测生死,这不显得很可笑吗?
只有和其他领域、行业的人交流才知道的情况——某车辆制造巨头:自建材料数据库,每种用材都要做一定数量的材料测试,仿真精度95%以上;反观某国企、私企:材料参数全靠手册,仿真结果与实测偏差50%,却要求工程师“凭经验修正”。
然后问仿真工程师这样的计算差距在哪?显而易见,那就是资金投入了多少。想要做到仿真分析精准量化指标需要的支撑条件可不少:
1. 真金白银:一台MTS疲劳试验机500万,复合材料界面测试设备上千万;
2. 时间成本:一组疲劳测试起码要跑个3个月吧;
3. 体系支撑:从实验设计到数据标定的全流程团队。
4. ……
然而我们大多数企业只肯出仿真软件的license费,仅仅是因为怕侵权,至于仿真需要的数据,却不愿投一分钱。
“你这个模型太复杂,简化一下!”
“没参数也得算,客户催结果!”
“仿真结果和测试不符?你调参调到位了吗?”
这些指手画脚的话像极了农场主拿鞭子抽在牛马背上,你就得这么干,我要什么结果你就要作出什么样的分析,实在是可笑、滑稽。
仿真不是在算卦,当材料参数缺失、边界条件模糊、网格精度受限时,强行输出的“结果”不过是“数字巫术”。
可现实永远是上面对下面的压制,他们牢牢掌握着你这个月的表现分,也就是福利/绩效,以及年终考核。仿真工程师可太难了,要背的背锅可太多了——测试缺预算;设计出事故;审查方要解释……
仿真不是仿假,但凡受过正规价值观教育的工程师们只是被庸人封喉,不得不做出这些所谓愚蠢的分析结果,是一种悲哀。我们不是要跪着求人认可价值,而是想要让所有人明白:仿真不是玄学,是建立在数据之上的科学;没有材料参数的仿真,是技术的耻辱;拒绝为无知的决策背书,才是工程师的底线。
然而现实总给我们仿真工程师一个响亮的耳光,我们绝大多数人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我们心里想做好,但实际情况没那个条件,为了几两碎银而折腰每天都在发生,这是环境的问题。大厂(厂大)如此,更何况其他的,你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