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性维护和故障诊断领域中,振动信号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这绝非偶然。那么,我们深入探讨一下:振动信号究竟是什么?为何它成为设备健康监测的首选?以及它为何能有效支撑预测性维护和故障诊断?
1 振动信号的本质
2 为何首选振动信号
3 振动信号如何赋能预测性维护故障诊断
4 振动基础知识介绍
4.1 时域波形
4.2 频率
4.3 周期
4.4 振幅
4.5 频谱
4.6 故障频率
4.7 振动描述
4.8 相位介绍
设备在运行时,由于旋转部件的惯性力、齿轮啮合冲击、轴承滚动体与滚道的接触、结构件的微小变形、不平衡、不对中以及各种摩擦等因素,其物理状态(位置、速度、加速度)会随时间发生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变化被传感器(如加速度计)捕捉并转换成的电信号或数字信号,就是振动信号。振动信号本质上是设备内部动态力作用的外在表现,是设备运行状态最直接、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高灵敏度与早期预警:设备内部发生的绝大多数机械类故障(如轴承磨损/点蚀/剥落、齿轮断齿/点蚀/磨损/偏心、转子不平衡/不对中/弯曲/松动、摩擦、叶片损坏、共振等),在其早期萌发阶段,就会导致设备原有的动力学特性发生微妙的、但可被检测的变化。振动信号对这些变化极其敏感,能早于温度显著升高、噪音明显异常或性能大幅下降之前捕捉到故障的“蛛丝马迹”。
信息维度丰富:振动信号是一个复杂的时变信号,蕴含了关于设备状态的海量信息:
1、时域信息:如振动总能量(有效值RMS)、反映冲击强度的峰值(Peak)、峭度(Kurtosis - 对冲击特别敏感)、波形因子、裕度因子等,能直观反映振动的整体水平和冲击特性。
2、频域信息(核心优势):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等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谱。不同类型的故障(如轴承特定部位的损伤、齿轮的特定阶次啮合问题、不平衡、不对中)会在特定的特征频率(及其谐波、边频带)上产生能量异常升高。频谱分析能精准定位故障源并识别故障类型。
3、时频域信息:对于非平稳信号(如启动/停机过程、瞬态冲击),小波变换、短时傅里叶变换等方法能揭示信号频率成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非侵入式与实时在线监测:只需在设备外壳的关键测点安装高可靠性传感器,即可连续、实时地采集振动数据,无需停机、无需拆解设备,最大程度减少对生产的影响,是实现持续健康监测的基础。
成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机械动力学、信号处理技术(FFT、包络分析、阶次跟踪等)以及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算法在振动分析领域应用非常成熟,有强大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
异常检测:通过监测关键测点的振动水平(如速度有效值、加速度峰值)是否超过预设阈值或基线,初步判断设备是否存在异常。
故障诊断(定位与识别):深入分析振动信号的频谱特征是核心。通过识别频谱中异常升高的特征频率成分(如轴承的故障特征频率BPFO/BPFI/FTF/BSF,齿轮的啮合频率及其边带,不平衡的1倍频,不对中的1倍频和2倍频等),结合设备的结构参数(如轴承型号、齿轮齿数、转速),可以精确定位故障发生的部位(如具体哪个轴承、哪个齿轮)并识别故障的性质(如内圈剥落、齿面点蚀、不平衡加重)。包络分析等技术特别擅长提取被噪声淹没的、由冲击性故障(如轴承损伤)产生的高频共振信号中的特征频率。
故障严重程度评估:观察特征频率处的幅值大小及其增长趋势,结合历史数据、专家经验或模型,可以评估故障的发展阶段和严重程度。
预测性维护决策:基于对故障发展趋势的持续跟踪(如特征频率幅值的上升斜率),结合设备的重要性和维修资源,可以科学预测剩余使用寿命(RUL),从而在故障导致严重后果或计划外停机之前,主动、精准地安排维护活动(如更换特定轴承、调整对中),实现从“事后维修”、“定期维修”到“按需维护”的转变,显著提升设备可靠性、可用性并降低运维成本。
总结来说,振动信号因其对设备内部机械状态变化的极高敏感性、蕴含信息的丰富性、采集的非侵入性以及分析方法的成熟性,成为了洞察设备健康状况、实现精准故障诊断和有效预测性维护不可或缺的强大工具。它让设备运维人员拥有了“透视”设备内部运行状态的“慧眼”。
4.1 时域波形
时域波形是传感器输出的电压-时间函数,反映测点瞬时振动量值。它是电压变化的轨迹,随着瞬时振动时刻变化。波形图可以显示该点随时间推移移动或振动情况,如图1所示。
图 1 时域波形
4.2 频率
频率回答了“多久一次?”的问题,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事件发生的频率。与每秒频率结合使用的术语是赫兹.单位时间内完整振动周期的次数。
4.3 周期
周期是一个周期的持续时间。它可以用波形来测量,或者通过频率也可以计算出来。两个公式显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周期 = 1/ 频率,频率 = 1/周期,周期以时间单位计量:秒或毫秒。
图 2 一周期为1/频率秒
4.4 振幅
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简单来说,振幅就是波形的高度。振幅是振动的程度,如果在转速增加时触摸风扇轴承,就会感觉到振动加剧。振幅是振动严重程度的指标。
4.5 频谱
振动分析的目的是了解机器内部的情况。通过测量齿轮、轴承、轴等的振动幅度,评估与不对中、不平衡、松动和其他故障情况。再分析时间波形,波形中有一个信号是风扇运行速度不平衡时产生的纯正弦波,如图3。
图 3 风扇不平衡波形
当风扇出现摩擦时,波形模式发生了变化,见图4。
图 4 风扇不平衡和“摩擦”的组合
如果风扇可以消除所有不平衡,那么剩余的振动将归因于摩擦,如图5所示剩余信号来自轴转动一周时,每个叶片与轴套的撞击。
图 5 风扇“摩擦”的振动
如果系统同时包含两种效应,信号会叠加。结果取决于信号的频率、振幅和相位。
但随着信号源的增加,机器发生的情况就越来越难以解释。在这个简单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两个信号具有不同的频率和振幅。因此,一种更好的工具可以研究机器内部的情况出现了,它被称为FFT或“快速傅立叶变换”。其结果就是“频谱”,如图6。
图 6 频谱图
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将再次使用风扇的例子(硬币放在叶片上)。假设风扇每秒旋转五次,则可能产生如图7顶部所示的频谱。如果风扇速度加倍,振动幅度也会增加(如图7底部所示),峰值高度将增加,峰值将向右移动——事实上,它沿x轴移动了原来的两倍,因为峰值的频率增加了一倍。
图 7 频谱变化
4.6 故障频率
研究风扇不平衡并确定频谱中峰值出现的位置非常简单——这只是说明在出现故障时峰值应该出现在哪里。对于工业中常见的机器类型,频谱中预期的频率数量会增加。分析师必须学会如何研究机器并计算这些频率——即所谓的“强迫频率”或“故障频率”。
电机上的冷却风扇有8个叶片。如果气流出现问题,预计在8倍运行速度时会出现峰值。电机通过联轴器连接到悬臂式压缩机叶轮,因此其轴转速与电机相同。峰值预计出现在叶轮轴转速或1倍转速处。叶轮上有12个叶片。当出现流动问题时,12倍频会出现一个峰值。
图 8 电机频谱示意
4.7 振动描述
描述波形测量方法的术语有:RMS(均方根)、平均值、峰值、峰-峰值等。
图9 四个典型测量值
从右侧开始是术语峰间值。峰-峰(简称“pk-pk”)振幅是指从波谷底部到波峰顶部的测量值。对于纯正弦波,峰-峰值等于峰值乘以2。接下来是峰值(简称“pk”)振幅。它是指从零线到峰值顶部(或谷底,以较大者为准)的数值。均方根值(RMS)的计算方法不同,计算过程实际上与名称相反,即先求平方,再求平均值,最后求平方根,得出最终值。
波峰因数:波形的波峰因数是指峰值与均方根值之比。有时也称为峰均比。纯正弦波的波峰因数为1.414。
4.8 相位介绍
相位测量是一种出色的振动分析工具。图16显示两个风扇同时旋转,它们是同相的。图17显示了两个风扇完全相反的波形。当底部风扇处于其行程的底部时,顶部风扇的峰值出现。它们“不同相位”或“不同步”。相位以度为单位。
图 10 两台机器处于同相位
图 11 两台机器处于不同相位
相对相位是指两个信号中相同事件的时间差。两个信号的频率相同,当两个信号都达到最大值时,就表示发生了相同事件。相对相位是指一个振动源相对于另一个振动源的时间,通常是指机器上的两个点。绝对相位与相对相位不同,它比较一个信号和一个固定参考信号。参考信号通常来自转速计的TTL信号,每转一次触发一次。相位读数介于振动信号峰值和转速计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