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李想给“臭”搞技术的待遇还不错!可惜射频“坑”太少了……

1天前浏览3

今天刷到一个视频,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视频中对“臭搞技术的”这句话进行了澄清。

这句话的由来是在2020年的时候,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路线之争正酣,理想汽车坚持的增程式电动技术遭受诸多质疑,被部分人贴上“落后技术”的标签。在当年的理想汽车用户日上,李想情绪激动地为自家技术路线辩护:“我说个难听的话,他X的,一帮搞臭技术的天天对我们哔哔,增程电动是个落后的技术,请问,他们搞出来什么屁技术了” 。

很快这句话就被恶意曲解,“搞臭技术的”变成“臭搞技术的”,意思天差地别,李想也因此被冠上看不起做技术的帽子。

之前我还纳闷,像李想这样的公司高管,不可能在公共场合说这样的话,即使再看不上咱们这些“臭”搞技术的。原来是自媒体被误解了。

话说回来,理想汽车给技术人员的待遇还不错。据网络统计,理想汽车给应届生开出的待遇也还不错。根据职友集数据,理想汽车薪酬区间为 6K-50K,48.9% 的岗位拿 20K-50K。本科工资约 35.9K,硕士工资约 40.6K,博士工资约 46.4K。按地区统计,北京工资约 33.9K,上海工资约 40.9K。

另外根据牛客网的爆料:  24 届校招中,华中科技大学动力学仿真岗应届生,总包 30w+;上海交大动力学博士,碰撞仿真岗位,年薪 63 万;浙江大学计算机本硕,自动驾驶感知算法工程师,39k*14 薪,年薪达 54.6 万。25 届校招中,中科院声学所博士做语音感知算法,月薪 6 万,年终奖 24 万,还有 20 万签字费分两年发,首年总计 106 万。

理想汽车的这个待遇还是非常顶尖的。所以,如果李想看不上“臭搞技术的”,也不会出这么多钱招这帮搞技术的。

可惜的是,在理想官方招聘网站上,没找到太多关于射频的岗位。在校招网站上,搜索 关键词“射频”,仅找到一个EMC和电性能实习生的岗位。这个岗位的工作涉及到一些射频相关的,招聘要求里也明确写了需要具备电磁场,天线,模拟电路等相关知识,需要会用HFSS,CST等电磁仿真软件进行仿真。不过是一个实习岗位,还在学校的同学可以申请一下,我觉得汽车这个赛道也还不错。

岗位的具体要求截图如下:

在社会招聘中,有一个通信平台架构师的岗位,这个岗位主要负责5G通信及车云通信平台的技术规划,需求分析和架构设计等工作,具体要求如下,需要对整个通信系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通信大牛们可以关注一下这个岗位。

就像我们在之前文章所说的,如果你只是对单个射频元器件比较精通,将来会比较被动,你看,在智能汽车这个行业中,几乎找不到对应的工作。

注释:射频学堂原创或者转载的内容,其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射频学堂仅用于知识分享。如需转载或者引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来源:射频学堂
HFSS碰撞电路汽车电子ADS新能源芯片通信声学理论CST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8-09
最近编辑:1天前
射频学堂
硕士 学射频,就来射频学堂。
获赞 158粉丝 361文章 1097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某上市芯片公司终止射频业务!

近日,一则重磅消息在半导体行业掀起波澜:国内某知名模拟芯片上市公司正式终止其射频业务,剩余的射频研发人员面临离职或转岗的选择。虽然消息早有流传,但如今靴子落地,依然引发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与思考。考虑到射频圈子的相对封闭性,本文以“某公司”代称,避免不必要的对号入座。 早在2018年的时候,科技日报将射频芯片列入十大卡脖子技术,攻克这一技术难题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彼时,这家在模拟芯片领域实力不凡的企业,也果断的投身射频赛道。公司迅速行动,不惜斥巨资招揽专业人才,组建精锐研发团队,全力投入射频开关、PA、WiFi FEM、IoT FEM等产品的研发。从项目规划到产品研发,再到小批量生产,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大量资源,累计投入资金数以亿计,彰显出其入局时的坚定决心与勃勃野心。 然而,现实的市场竞争远比想象中残酷。放眼全球,Qorvo、博通、Skyworks等老牌射频巨头,凭借着数十年的技术沉淀、稳定的客户资源和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构筑起坚固的竞争壁垒,在高端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国内,卓胜微等企业凭借先发优势,早早在射频开关等细分领域扎根,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后进入该赛道的某公司,不仅要面对国际巨头的压制,还要在本土激烈的竞争中寻求突破,产品进入主流供应链困难重重,销售规模始终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 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让某公司举步维艰。射频芯片作为“卡脖子”技术,技术迭代速度极快,对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效率提出了极高要求。尽管某公司在模拟芯片领域有一定技术积累,但射频技术的独特性还是让其短板暴露无遗:研发周期漫长,关键技术突破艰难,导致产品性能与行业领先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以射频开关的小型化、低插损指标,以及PA产品的功率效率和线性度等关键性能为例,某公司的产品都难以与竞品抗衡,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 随着时间的推移,射频业务持续亏损,逐渐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去年,公司采取裁员措施,试图缩减成本,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今,剩余员工被通知转岗,标志着这项业务基本宣告失败,只留下数年前的射频器件库存等待清理,成为这段坎坷历程的最后注脚。 “这家公司在射频产品线的失败,某种程度与卓胜微当年市值一路走高有关。”一位知情人士的话语,揭示了背后的深层原因。2019 - 2021年间,卓胜微凭借射频开关业务,市值飙升至1800亿,成为行业瞩目的焦点,这让不少企业看到了射频赛道的潜力。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他们期望借射频业务提升自身市值,加之认为与自身模拟芯片业务存在技术关联,便在未充分考量的情况下仓促入局。 但射频技术并非轻易就能攻克。它不仅需要强大且持续的研发投入,依赖配套的生产设施,更需要打通市场渠道,积累客户信任,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某公司盲目跟风,缺乏对技术难度和市场竞争的清醒认识,最终陷入“弹不起、卷不赢”的困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今,某公司的退场,不仅是其自身战略的重大调整,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射频赛道的残酷与理性。在核心技术领域,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地深耕细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那些因“故事”入局的企业,或许也将在市场的洗礼中,面临同样艰难的抉择。共勉!来源:射频学堂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