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E仿真力学属性(杨氏模量、弹性模量、剪切模量、泊松比...)说明
在材料力学和有限元分析中,杨氏模量、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和泊松比是描述材料弹性行为的核心参数,它们共同反映了材料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弹性响应特性。以下详细解释其含义及转换关系: 一、核心参数的含义
1. 弹性模量(广义与狭义)
广义弹性模量:
是一个统称,指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应力与应变的比值,包括杨氏模量、剪切模量、体积模量等,用于描述材料抵抗不同类型变形的能力。 杨氏模量(E,又称拉伸 / 压缩弹性模量):
是广义弹性模量中最常用的一种,定义为材料在单向拉伸或压缩时,轴向应力(σ)与轴向弹性应变(ε)的比值,即 E=εσ。 - 物理意义:反映材料抵抗拉伸或压缩弹性变形的能力(E 越大,相同应力下变形越小)。
- 单位:与应力单位一致(Pa,常用 GPa,1GPa=10⁹Pa)。
2. 剪切模量(G,又称刚性模量)
定义为材料在剪切载荷作用下,剪切应力(τ)与剪切弹性应变(γ)的比值,即 G=τ/γ。
- 物理意义:反映材料抵抗剪切弹性变形的能力(如零件受扭转时的变形)。
3. 泊松比(ν)
定义为材料在单向拉伸或压缩时,横向弹性应变(εᵗ,如拉伸时的横向收缩)与轴向弹性应变(εᵃ)的比值的绝对值,即
物理意义:描述材料变形时的 “体积协同效应”—— 轴向变形伴随横向反向变形的程度。
- 数值范围:通常为 0~0.5(理想不可压缩材料 ν=0.5,金属约 0.25~0.35,混凝土约 0.15~0.2)。
二、参数间的转换关系(适用于各向同性材料)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材料属性在所有方向上相同,如大多数金属、塑料),杨氏模量(E)、剪切模量(G)、泊松比(ν)三者之间存在严格的数学关系,可相互转换。推导基于弹性力学的广义胡克定律,具体公式如下:
1、由 E 和 ν 计算 G:
示例:钢的 E≈210GPa,ν≈0.3,
- 则 G≈210/[2×(1+0.3)]≈80.8GPa,与实测值一致。
2、由 E 和 G 计算 ν:
三、扩展:体积模量(K)与转换关系
除上述参数外,体积模量(K)描述材料抵抗体积弹性变形的能力(如流体或固体受静水压力时的体积变化),定义为静水压力(p)与体积应变(θ,体积变化率)的比值,即 K=p/θ。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K 与 E、ν 的关系为:K=E/3*(1−2ν)
(当 ν=0.5 时,K→∞,对应不可压缩材料,如橡胶。)
四、注意事项
适用范围:
上述转换关系仅适用于各向同性材料和弹性变形阶段(应力未超过屈服强度)。 - 各向异性材料(如木材、纤维复合材料):属性随方向变化,需额外参数(如弹性矩阵),无法用上述公式转换。
- 塑性变形阶段:材料进入塑性后,这些参数不再适用,需用塑性本构模型描述。
数值验证:
实际应用中,若已知两个参数,可通过公式计算第三个并与实测值对比,验证数据合理性(如金属材料的 G 通常约为 E 的 1/3~1/2,若偏差过大则可能数据错误)。
通过以上关系,在力学仿真或工程计算中,只需获取部分参数即可推导其他弹性参数,简化材料属性的输入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