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金属材料拉伸试验及工程意义

3月前浏览276

      金属材料的拉伸试验曲线(通常指应力 - 应变曲线)是描述材料在单向拉伸载荷作用下,应力(σ)与应变(ε)关系的曲线,它直观反映了材料从弹性变形到最终断裂的全过程力学特性。不同类型的金属(如塑性材料、脆性材料)曲线形态差异显著,以下以典型塑性金属(如低碳钢) 为例,详细说明曲线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含义:

金属材料拉伸试验过程中的四个阶段-迈科检测

附图1 材料拉伸试验台

附图2 金属材料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该曲线可分为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颈缩与断裂阶段,各阶段对应材料不同的变形行为,曲线上的特征点具有明确的工程意义。

1. 弹性阶段(oa 段)

  • 曲线特征:

    应力与应变呈线性关系(符合胡克定律:σ=Eε,卸载后变形完全恢复。  
  • 关键参数:

    比例极限(σₚ):  
    a点对应的应力,是线性关系的临界点(超过此值后应力 - 应变不再严格成正比)  
    其中弹性模量E:E=tanα。  
  • 弹性极限(σₑ):

    弹性变形的最大应力(略高于 σₚ,实际中常近似用 σₚ代替)。  
  • 物理意义:

    材料仅发生弹性变形,原子间结合力未被破坏,卸载后原子回归平衡位置。  

2. 屈服阶段(AC段)

  • 曲线特征:

    应力达到某一值后,应变急剧增加而应力几乎不变(出现 “平台” 或微小波动),此时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卸载后变形无法完全恢复)。  
  • 关键参数:

    • 屈服强度(σₛ)

      屈服阶段的平均应力(对于有明显屈服平台的材料,取平台应力;无明显平台时,常用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 σᵣ₀.₂,即塑性应变达 0.2% 时的应力)。  
  • 物理意义:

    材料内部位错大量滑移,原子排列的完整性被破坏,塑性变形开始主导,这是工程设计中防止塑性变形的关键指标(如结构件通常要求工作应力低于 σₛ)。  

3. 强化阶段(ce 段)

  • 曲线特征:

    屈服结束后,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随塑性变形增加而增强(“加工硬化” 现象),应力随应变继续上升,曲线呈上升趋势。  
  • 关键参数:

    抗拉强度(σb,又称极限强度)  
    e点对应的最大应力,是材料能承受的最大拉伸应力。  
  • 物理意义:

    塑性变形使材料内部位错密度增加,位错运动受阻,需更高应力才能继续变形(加工硬化效应)。此阶段变形仍为均匀的整体伸长。  

4. 颈缩与断裂阶段(ef 段)

  • 曲线特征:

    应力达到抗拉强度后,材料局部区域急剧变细(“颈缩现象”),变形集中在颈缩区,应力随应变增加反而下降,最终在 D 点断裂。  
  • 关键参数:

    • 断后伸长率(δ):

      断裂后标距段的残余伸长与原始标距的百分比:
       
       
      反映材料的塑性能力(δ 越大,塑性越好)。  
    • 断面收缩率(ψ):

      断裂后颈缩区横截面积的缩减量与原始截面积的百分比:  
       

      同样表征塑性(ψ 越大,颈缩越明显)。  
  • 物理意义

    颈缩区应力集中导致局部变形过大,最终因拉应力超过材料的断裂强度而断裂,断口呈杯锥状(塑性断裂特征)。  
附图3 试件拉伸过程

拉伸曲线的工程意义

  1. 材料强度设计依据

    • 屈服强度 σₛ(或 σᵣ₀.₂):是结构设计中 “许用应力” 的核心依据(许用应力 = σₛ / 安全系数),确保材料不发生塑性变形。
    • 抗拉强度 σb:反映材料抵抗断裂的能力,用于评估材料的承载上限(如零件过载时的断裂风险)。
  2. 材料塑性评估
    断后伸长率 δ 和断面收缩率 ψ 是衡量材料塑性的关键指标,塑性好的材料(如低碳钢)可通过塑性变形吸收能量,适用于需承受冲击或变形的场景(如汽车车身、压力容器)。

  3. 加工工艺参考
    强化阶段的加工硬化效应可指导冷加工工艺(如冷轧、冷拉),通过塑性变形提高材料强度(如钢筋冷拉后强度提升)。


来源:CAE仿真
断裂汽车材料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8-01
最近编辑:3月前
惊涛海浪
本科 | CAE仿真负责人 欢迎关注:cae仿真
获赞 9粉丝 125文章 10课程 2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