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总体丨北航陈敏教授顶刊:自适应循环发动机发展现状及性能设计综述

11小时前浏览2
北航发动机总体性能设计课题组航空领域顶级期刊《Propulsion and Power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erformance deign of adaptive cycle engines”的自适应循环发动机发展研究综述

作为航空动力领域的革命性技术,自适应循环发动机通过创新性的变循环设计,实现了发动机在不同飞行工况下的最优性能匹配。该研究系统梳理了自适应循环发动机从概念提出到技术发展的完整演进历程,从总体性能设计的视角全面总结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未来自适应循环发动机的性能优化与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图片    

原文链接

Original link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2540X25000069

引用格式

Citation format

Min Chen, Li Deng, Jiyuan Zhang, Hailong Tang,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erformance deign of adaptive cycle engines, Propulsion and Power Research, 2025, https://doi.org/10.1016/j.jppr.2025.02.006.

PART/1

研究背景

图片      

自适应循环发动机的四种工作模式

自适应循环发动机(Adaptive Cycle Engine, ACE)被视为下一代航空器推进系统的关键候选方案。其独特的设计理念一方面能够使发动机能够在高推力模式和低油耗模式之间灵活切换,从而完美适应多样化的飞行任务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主动调节涵道比,能够再发动机节流时保持进口流量不变,从而显著降低进气道溢流阻力。然而,ACE系统中复杂的耦合机制和新型部件的引入,为其性能设计带来了严峻挑战。具体而言,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多工作模式切换过程中的动态特性控制需要精确的调节策略;其次,新型部件的集成对整机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后,性能优化过程中需要权衡多个相互制约的设计指标。这些技术难题的突破对于实现ACE的工程化应用至关重要,同时也推动了航空推进系统设计理论的创新发展。


PART/2

研究亮点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自适应循环发动机(ACE)的技术发展脉络,其研究历程揭示出相较于传统发动机,ACE在推重比提升、油耗优化及任务适应性等方面展现出显著性能优势。然而,其高昂的研发成本和潜在的技术风险构成了制约发展的关键瓶颈。在此背景下,寻求技术创新与风险控制的最佳平衡点已成为推进ACE技术突破的核心议题。本文将从匹配机理这一根本性问题出发,系统分析ACE的性能特征与优化潜力,并基于性能优化理论和数值缩放技术,深入探讨ACE性能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及其解决方案。

图片      

ACE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当前研究领域的深入分析,本研究归纳出四类典型ACE构型。尽管这些构型在基本原理上具有共通性,但在部件匹配机理方面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对这些构型工作原理和匹配机理的系统研究,为ACE的可行性评估、构型优选以及后续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某些候选构型最终未能实现工程化应用,其技术创新成果仍将作为未来研发的重要技术储备。因此,深入开展ACE总体性能与部件匹配机理研究具有深远的科学价值和工程意义。

图片      

不同构型的ACE

ACE的核心技术优势在于通过可变几何部件的智能调节实现部件间的最佳匹配,从而在不同工况下优化性能表现。性能优化研究致力于探索在不同工况和使用条件下可变几何部件、转轴转速及燃烧室温度的最优控制规律,在强度、温度及气动性能等多重约束条件下充分挖掘发动机的性能潜力。

图片      

ACE的可调几何部件

面对新部件和复杂结构带来的性能评估挑战,数值缩放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该技术巧妙地将关键部件的高维模拟(如利用CFD解析复杂内部流动)与发动机的零维性能模型(基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简化进排气、燃烧及功率输出等过程)有机集成。这种集成方法不仅实现了计算精度与效率的优化平衡,更为从微观部件到宏观系统的跨尺度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持,显著提升了ACE性能评估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图片      

引射喷管和ACE总体性能的数值缩放研究


PART/3

研究结果及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回顾自适应循环发动机(ACE)的发展现状,从构型分析、性能优化和数值缩放技术的总体性能设计角度深入剖析了提升性能优势与降低技术风险的关键要素:

首先,涵道比调节作为实现ACE变循环特征的核心技术,其关键在于通过性能优化设计发动机可变几何部件的最优控制律,进而使得使发动机能够在全飞行包线内灵活调控流量分配与热力学参数,不仅显著提升了推力性能,同时优化了燃油经济性,为拓展飞行任务边界提供了技术支撑。

其次,新型部件和结构的引入是ACE区别于传统发动机的显著特征。数值缩放技术的应用,在保证计算效率与精度的同时,实现了对新部件与发动机系统匹配关系的精确解析。该方法能够明确部件工作可行域,为部件设计提供了定量化指导,从而有效降低部件-整机迭代的试错成本。

再次,技术成熟度不足是导致ACE开发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通过引入非确定性设计框架和稳健设计方法,能够量化设计与制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这种稳健性能设计方法的建立,为在现有技术水平内有效降低开发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

最后,核心派生设计理念是降低ACE开发成本的关键策略。通过对现有核心引擎的改进与复用,充分发挥成熟技术的优势,可显著降低关键技术的研发成本,同时提升开发效率。这种创新性设计理念不仅加速了ACE的工程化进程,也为未来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PART/4

作者信息

第一作者:

陈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某涡扇发动机技术验证项目总体方案论证与重要节点把关的评审专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重大专项技术专家、中国工程热物理协会气动热力学和能量有效利用专业分委会青年委员。在航空动力系统总体设计与优化、智能设计理论与方法、发动机健康管理算法开发与系统设计等领域开展了具有显著学术及应用价值的研究工作,主持30余项研究课题,含2项国家自然基金,4项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专题。在国内外航空期刊及会议上发表中英文论文60篇;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航空学会2014年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2017年北航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17年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最佳教案奖,2017年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指导学生获2018年、2022年美国AIAA本科生发动机设计大赛冠军。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于Aerospace Scienceand Technology, AIAA Journal, ASME J. Gas Turbines Power, Applied Energy,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等国际航空及能源学术期刊。

通讯作者:

张纪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担任院级重大科研项目总师助理,承担先进航空动力创新工作站等科研项目4项。2012年-2022年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先后获得学士及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航空发动机总体性能仿真与设计,重点关注自适应循环发动机的总体性能稳健性设计,涉及控制规律稳健性设计、不确定性影响的量化与控制。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8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5篇被SCI检索期刊收录,其中4篇发表于Q1区期刊(3篇论文发表于TOP10%期刊,1篇发表于《AIAAJournal》),论文被引次数达100余次。申请一项发明专利,参与2项专著编写。

声明: 本文来源于航空发动机人, 仅供交流分享, 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留言, 我们会及时处理



来源:两机动力先行
燃烧航空航天理论控制OriginDA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8-02
最近编辑:11小时前
两机动力先行
其它 聚焦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关键技术...
获赞 99粉丝 117文章 397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整机丨中科院工热所:航空发动机无导叶对转涡轮气动载荷研究

多级无导叶对转涡轮是中科院工热所自主原创提出的适用于航空发动机的新型气动布局涡轮。该涡轮取消了全部导向叶片,4排展向全超音动叶实现了总膨胀比10,效率达到92%,叶片排数相比常规涡轮减少50%,能够明显降低涡轮轴向长度和重量,是提高航空发动机推重比及降低耗油率的一种可行途径。多级无导叶对转涡轮的第一级动叶因没有导叶提供预旋,具有安装角较大、吸力面无遮盖段长的特点。第一级动叶的吸力面长无遮盖段与相邻叶片尾迹形成缩扩型流道,在第一级动叶吸力面近尾缘处已有外伸激波的基础上形成了尾迹流道激波,在第一级动叶尾缘外伸激波及内伸激波反射波基础上,新的尾迹流道激波同步作用于下游转子,显著改变下游转子叶表的压力脉动幅值及动应力水平,容易诱发下游转子叶片的疲劳失效问题。 图1 尾迹流道图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先进推进动力团队采用非定常数值模拟及瞬态流固耦合方法,对级间干涉对动叶叶表压力脉动特性、动应力及寿命的作用机制开展了研究工作。研究表明尾迹流道激波、内伸激波反射波单独作用于叶表时,由于受到尾迹干涉作用,激波强度减弱,对载荷的影响与外伸激波存在差距。两道激波共同作用产生的压力脉动峰值则达到同位置外伸激波的81.2%,对叶片载荷的影响仅次于外伸激波。 图2 第二级动叶表面压力脉动时空图针对压力脉动特性,内伸激波反射波与尾迹流道激波的压力脉动峰值和与外伸激波在折转处引起的压力脉动峰值相近,两者都是前缘主要的激励源且彼此作用时间相差1/2的上游叶片扫掠周期,因此在R2叶表气动激励以两倍的上游叶片扫掠频率为主。 图3 R2叶表压力频谱分析 图4 动静应力对比研究发现尾迹/激波转转级间非定常干涉引起叶片载荷剧烈变化,高频高强度的载荷波动导致叶片动应力的增大,疲劳寿命缩减。这系列研究工作针对多级无导叶对转涡轮转转级间干涉对下游叶片气动载荷的影响进行研究,明晰多道激波/尾迹对下游转子的气动激励机制,对叶片的安全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2336002);国家科技重大专项(J2019-III-0011-0031)资助。相关研究成果已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航空学报》。声明: 本文来源于航空发动机人, 仅供交流分享, 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留言, 我们会及时处理 来源:两机动力先行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