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噪声主要来源于旋翼气动噪声、传动系统振动及发动机噪声,严重影响着飞行舒适性、战场生存能力和环境友好性。传统阻尼与隔声材料在轻量化与低频降噪方面存在局限,声学超材料(Acoustic Metamaterials)凭借其人工设计的特殊周期结构,可产生天然材料不具备的声波操控能力,为直升机减振降噪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1、声学超材料的降噪机制
声学超材料通过精密的几何结构设计,形成对特定频段弹性波(声波)的“禁带”(带隙)。当声波频率落入禁带范围时,其传播将被显著抑制。主要实现路径包括:
1.1 布拉格散射型禁带:依赖周期结构的物理尺度(与目标波长相当),通过波在界面处的散射干涉抵消声能。
1.2 局域共振型禁带:通过附加谐振单元(质量块-弹性基体)产生低频局域共振,其频率由谐振单元等效质量与刚度决定,可在亚波长尺度实现低频控制。
2、关键声学超材料结构在直升机中的应用
2.1 周期性结构减振支杆
原理与设计:在连接主减速器与机舱顶板的支撑杆结构中,周期性排布阻抗差异显著的材料(如金属与高阻尼橡胶),或设计不连续几何单元(凸台、凹槽)。
降噪效果: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双/多材料复合支杆,在500-2000 Hz频段(直升机主要噪声区)实现舱内振动噪声降低近30 dB(图1)。
图1 周期性结构减振支杆与传统支杆振动噪声对比
2)单材料周期支杆(图2)通过优化单元刚度与周期数,在相同频段实现12 dB以上加速度衰减(总衰减64%),虽带宽较窄但工艺更简。
图2 单材料周期性结构减振支杆结构
应用优势:直接阻断振动从噪声源(主减)向舱室的结构传递路径,工程适配性强。
挑战:多材料体系工艺复杂;动态载荷下长期稳定性需验证。
2.2 局域共振单元周期板结构
原理与设计:在舱壁或甲板等平板结构上,周期性地附加谐振单元(如质量块-橡胶基体)。单元谐振频率针对目标噪声设计。
图3 局域共振单元周期板典型结构及降噪能力
降噪效果: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表明,此类周期板可在690-1500 Hz频段显著抑制振动位移响应,平均降噪10-15 dB。
2) 采用蜂窝夹层作为基础板,可进一步拓宽有效降噪频带。
应用优势:兼具承载与降噪功能;易于集成至机身蒙皮、隔板。
挑战:附加质量需严格控制;宽频设计需优化谐振单元分布与参数。
2.3 声学黑洞(Acoustic Black Hole, ABH)结构
原理与设计:利用幂律函数设计板结构厚度(如 h(x)=ϵxmh(x)=ϵxm,m≥2),使结构波速逐渐降低至理论零点,声波无法反射而被耗散。分嵌入式与附加式。
降噪效果: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表明,优化设计的ABH结构可在不增加质量前提下,使舱室1/3倍频程平均噪声降低3-10 dB,低频性能优异。
应用优势:质量轻、带宽潜力大、设计灵活,尤其适合薄壁结构降噪。
挑战:实际制造中厚度难以渐变为零,需结合阻尼材料增强耗散;高频效果显著,直升机低频噪声(<1000 Hz)控制仍需突破。
3、技术优势与挑战
3.1 优势:
低频高效:局域共振与ABH可针对直升机强噪声低频段(数百Hz)设计。
轻量化:亚波长特性允许小尺寸结构控制大 波长噪声,显著优于传统隔声层。
可定制化:禁带频率可通过结构参数(周期、单元质量/刚度、厚度变化率)精准调控。
3.2 挑战:
程化应用:现有研究多基于实验室样件,缺乏全尺寸直升机环境(复杂载荷、温度、空间约束)验证。
宽频带设计:单一结构难以覆盖直升机宽频噪声谱,需发展多级/耦合超材料设计。
工艺与成本:复杂周期结构(尤其多材料、微细单元)制造精度要求高,成本控制是关键。
4、懿朵科技声学超材料减振降噪技术服务方案
4.1 多物理场耦合设计:结合压电、形状记忆合金等智能材料,开发主动/自适应声学超材料,实时调控禁带特性以匹配变化工况。
4.2 结构-功能深度一体化:将超材料单元直接嵌入复合材料机身主承力结构(如蜂窝夹芯、梁肋),实现减重、承载与降噪协同。
4.3 多尺度/多机制融合:融合布拉格散射、局域共振、ABH效应于单一结构,拓展降噪频宽与效能。
4.4 数字赋能:利用拓扑优化与机器学习加速高效轻量化超材料构型设计。
5、结论
声学超材料通过人工结构创新突破物理限制,为直升机低频减振降噪提供了革命性路径。周期性支杆、局域共振板与声学黑洞等技术已展示显著实验室效果。未来亟需突破工程适配性、宽频设计与低成本制造瓶颈,推动其从实验室走向实际装机应用,助力打造更安静、更隐蔽的新一代直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