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R2如期而至,之前2025R1遇到了不少bug,不知道R2会不会比R1好一些。以下是一些更新内容
我们进行了多项改进以提升输入文件生成的性能。该应用程序现在采用紧凑格式来写入 CMBLOCK 和 EBLOCK 命令。因此:
输入文件的生成速度显著提升。对于某些较大的模型,此过程可比上一版本快达 45%。
生成的文件体积大幅减小。对于大型模型尤其明显,其输入文件大小相比上一版本可能减小多达 67%。
现在,当通过外部模型 (External Model)导入 NASTRAN 文件时,应用程序解析文件的速度更快;但更重要的是,将有限元文件数据载入 Mechanical 所需的时间相比之前版本缩短了最高可达 60%。
现在,当您在指定的笛卡尔坐标系 (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 上创建截面平面 (Section Plane) 时,您可以选择在所需的平面上创建该截面平面,可以是 XY 平面、YZ 平面 或 XZ 平面。在之前的版本中,应用程序默认且唯一的选择是 XY 平面。
截面平面 (Section Plane) 窗口现在包含一个新的显示选项:显示剖面线 (Show Hatch Lines)。当您显示封盖面 (Show Capping Faces) 时,此选项允许您切换显示在截面平面上的剖面线(黑色平行线) 的开启或关闭状态。
接触区域 (Contact Region) 对象的 类型 (Type) 属性现在新增了两个选项:
初始状态绑定 (Bonded, Initial):
选择此设置时,应用程序将模拟绑定接触 (bonded contact),但在整个分析过程中维持初始状态的接触检测。
对于初始状态闭合的接触对,接触在分析过程中保持附着。
对于初始状态张开的接触对,接触保持张开,即使变形使接触对彼此靠近。
仅穿透不分离 (No Separation, Penetration Only):
选择此设置时,不允许在接触面和目标面之间发生几何分离或产生间隙。
仅当这些表面相互接触或发生穿透时,才会建立接触。
通用关节 (General joint) 类型的 旋转 (Rotations) 属性新增了三个选项:
X 和 Y 向自由 (Free X and Free Y)
Y 和 Z 向自由 (Free Y and Free Z)
X 和 Z 向自由 (Free X and Free Z)
这些选项增强了您进一步约束模型旋转自由度的能力。借助这些新选项,应用程序现在使您能够对物体在旋转状态下的所有六个自由度进行任意约束组合。
现在,当您将远程点 (Remote Point) 的行为 (Behavior) 属性设置为梁 (Beam) 时,会出现一个新的属性:
重合长度因子 (Coincident Length Factor)
您可以使用此属性来指定一个因子,用于调整应用程序内部生成的一个节点的位置。创建此节点的目的是避免产生零长度梁单元。当网格节点与远程点的导向节点 (pilot node) 位置重合时,此生成的节点会影响与远程点连接的刚度。
接触区域 (Contact Region) 对象新增了一个作用域属性:建模选项 (Modeling Option)。
该属性在以下情况下会显示:
当边缘接触类型 (Edge Contact Type) 属性设置为 边上的节点 (Nodes on Edge) 时,或
当接触作用域为广义轴对称体 (General Axisymmetric body) 时。
建模选项 (Modeling Option) 显示为只读值 基于力 (Force Based),表明该接触条件使用的是基于接触力的计算模型。
连接工作表 (Connections Worksheet) 现在提供了筛选选项。您可以使用这些选项来指定在可用连接信息(接触 (Contact)、关节 (Joint)、弹簧 (Spring)、梁 (Beam))的表格中显示哪些数据。您可以通过可用的复选框或上下文菜单 (右键菜单) (context (right-click) menu) 来更改筛选选项。
网格工作流程 (Mesh Workflows) 功能已进行以下增强:
支持堆叠工作流程 (Stacker Workflow)
堆叠工作流程可将3D模型映射至2D平面,并生成2D网格以虚拟堆叠代表输入模型的3D网格。该工作流程包含以下步骤:
检测可堆叠体:识别适合进行堆叠操作的几何体。
展平至基面:将几何体展平至称为"基面 (Base Face)"的2D平面。
生成并堆叠网格:
在基面上生成2D网格
通过拉伸基面网格"堆叠"生成3D网格
将单元关联至原始3D几何体
清理基面:删除已完成任务的2D基面网格。
新增操作类型
网格工作流程 (Mesh Workflows) 现提供以下新操作:
创建标签 (Create Labels)
原需导入命名选择集(Names Selections)创建标签
现可直接在工作流程中生成标签供下游使用
预设点 (Prescribed Points)
在指定XYZ坐标位置强制生成硬节点
专为后处理需求设计
合并部件 (Merge Parts)
支持部件合并操作
便于下游连接或共形网格生成
合并节点 (Merge Nodes)
基于绝对/相对容差建立节点间连接
增强网格连续性控制
创建分区 (Create Zones)
新建分区组合同类网格实体
支持边/面/体多种实体类型
修复拓扑 (Repair Topology)
提供多种几何清理功能
包含合并薄面/锐边等预处理操作
显著提升几何可网格化程度
全新控制面板 (Control Panel) 提供集中式工作流管理:
无需依赖大纲视图或功能选项卡
核心功能包括:
执行下一步/回退(撤销/重做)操作
一键清除所有网格工作流程操作
实时显示:
下一操作状态信息
待执行流程控制选项
属性工作表 (Property Worksheet) 新增以下功能:
显示关联列选项
新增显示关联 (Show Association) 复选框
勾选后将在工作表中显示关联关系 (Association) 列
可编辑描述列
新增描述 (Description) 列
支持用户直接编辑添加说明内容
主要变更内容:
在表面网格生成方法 (Surface Mesh Method) 中:
原选项 PrimeMesh Quad Dominant 已更名为 PrimeMesh
在分解类型 (Decomposition Type) 中:
原选项 中轴分割 (Medial Axis) 已更名为 轴向扫描 (Axis Sweep)
新增自动命名属性
抽取操作 (Pull feature) 新增 自动重命名体 (Auto Rename Bodies) 属性:
功能说明:自动以原始薄壁体(sheet bodies)名称为生成的抽取体命名
激活条件:仅当关联至抽取几何 (Associate To Pull Geometry) 属性设为"是"时可用(针对网格编辑对象)
新增混合过渡属性
局部尺寸控制 (Local Sizing Control) 选项新增:
相邻混合过渡 (Blend to Neighbors) 属性:
否 (No):保持相邻边自动细化(图示效果)
是 (Yes):禁用相邻边自动细化(默认设置)
功能作用:禁用基于局部边尺寸控制的相邻边自动细化功能
选项说明:
焊缝特征 (Weld feature) 新增 焊缝检测 (Weld Detection) 属性:此属性用于定义待连接焊缝表面的检测方法,包含以下选项:
自动模式 (Automatic)
自动识别需通过焊缝连接的表面
边缘网格尺寸比例因子 (Edge Mesh Size Factor)
通过设定边缘网格尺寸的比例因子
精确控制需连接焊缝表面的检测范围
此外,热影响区层数 (Number of HAZ) 属性功能已扩展,现支持最多指定 6 层热影响区 (HAZ layers)。
新增固体兰德尔模型 (Solid Randles Model):支持包含多组分的详细电池建模,可对以下关键部件进行几何或命名选择集作用域定义:
正极集流体 (Current Collector Positive)
正电极 (Positive Electrode)
隔膜 (Separator)
负电极 (Negative Electrode)
负极集流体 (Current Collector Negative)
LS-DYNA系统现支持S-ALE模拟中的材料分组:
通过将合并材料 (Combine Materials) 选项设为 是(Yes)
自动合并工程数据(Engineering Data)中具有相同材料属性的多个部件
实现原理:应用程序会为同材料部件创建ALE多材料组ID (AMMGID/A LE Multi-Material Group ID)
LS-DYNA系统现可在ALE/S-ALE仿真中使用示踪粒子 (Tracers),该功能通过Mechanical应用程序实现。
分析设置 (Analysis Settings) 中的 ALE控制 (ALE Controls) 新增:启用新S-ALE关键词 (Use New S-ALE Keywords) 选项
功能说明
当设为 是(Yes) 时:
生成更高效的输入文件
删除冗余关键词
启用结构化新关键词:
*ALE_STRUCTURED_MULTI-MATERIAL_GROUP
*ALE_STRUCTURED_MESH_VOLUME_FILLING
工程数据 (Engineering Data) 模块中现已扩展 LS-DYNA材料模型库。
边界条件扩展支持
现可在模态分析中指定以下载荷条件:
加速度基础激励 (Acceleration Base Excitation)
定义为基础激励的加速度载荷
位移基础激励 (Displacement Base Excitation)
定义为基础激励的位移边界条件
压力载荷 (Pressure)
集中力载荷 (Force)
跨分析流程应用
可通过载荷应用对象 (Load Application object):
提取基础激励/载荷向量数据
缩放后应用于下游模态叠加谐响应分析 (Mode Superposition/MUP Harmonic Analysis)
结构优化分析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alysis) 现支持:材料优化方法 (Materials Optimization)
实现路径
在优化区域对象 (Optimization Region object) 中:
选择 优化类型 (Optimization Type) 属性
指定为 Materials Optimization
仅针对形状优化和形貌优化方法,局部设计约束对象的类型属性新增以下选项:
沿方向变形:应用程序仅沿指定坐标方向移动所选区域的节点。
沿法线变形:所选区域的节点只能沿表面初始法线方向移动。
自由:应用程序可沿任意方向移动节点,移动距离不超过指定值。
向内变形:应用程序仅能向内移动节点,移动距离不超过指定值。
向外变形:应用程序仅能向外移动节点,移动距离不超过指定值。
现在,您可以使用 SMART 裂纹扩展 功能解决复合模式断裂问题——通过将 III 型应力强度因子(SIFS,K3) 纳入等效应力强度因子计算(采用新增的 等效应力强度因子法 和 裂纹偏转角法 属性及其相关属性)。
此功能要求将 SIFS 属性(路径:分析设置 > 断裂控制)设置为“是”(Yes)。 这是默认设置。
在热应力分析中,now 支持为导入体温度(Imported_Body_Temperature)载荷设置 映射数据(Mapped Data)属性。该属性提供输出到二进制文件(To Binary File)选项——与传统方式中使用输出到输入文件(To Input File)选项通过ASCII文件映射数据的行为相比,此选项通过内部二进制文件执行载荷映射。
对于力和力矩反作用力探针,当您将位置方法(Location Method)属性设置为表面(Surface)时,关联的提取(Extraction)属性新增一个选项:仅选择表面上的节点(Select Only Nodes On Surface)。使用此选项,应用程序仅检查由表面(Surface)构造几何定义的指定平面上的节点。
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快速校准:Ansys的新快速校准功能采用机器学习方法,针对带有支撑截断的常见悬臂梁几何形状,将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的校准时间从数小时大幅缩短至数分钟(甚至数秒),同时保持高准确性。这种节省时间的优势对于需要多组畸变目标的复杂、特定位置的应变场景尤为重要。
特定位置的应变缩放因子:现在可以指定随空间变化的应变缩放因子(SSF,Strain Scaling Factor)值,以考虑成型平台(build plate)上不同位置的应变差异性。
定向铺粉器干涉:针对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分析,铺粉器方向效应(Recoater Direction Effects)现已可纳入铺粉器干涉结果的捕获范围。该功能的处理过程在后处理(Post Processing)中完成——您无需重新求解分析,即可定义不同的铺粉器方向,并查看这些方向对干涉结果的影响。
定向能量沉积零件路径建模:您现在可直接从G代码生成用于仿真的几何模型。相较于使用名义CAD设计,该方法能更准确地反映打印特征(如沉积体积、几何特征细节)。Discovery™应用程序中的新增增材DED插件,只需几次点击即可快速创建基于G代码的模型,并将其无缝传输至Mechanical应用程序用于仿真。
导出补偿后的 CAD 几何体: 您现在可以将补偿后的几何体导出为 Discovery CAD (.dsco) 文件格式。此前,仅支持 .stl 格式。此功能允许您使用变形补偿数据对原始 CAD 几何体进行变换/变形。在内部实现上,此功能利用 Discovery API(必须安装 Ansys Discovery™ 应用程序)来执行几何变换。
DesignLife 插件现在将PSD表格和曲线 (PSD Table and Curve) 集成到 Mechanical 应用程序的显示界面中;允许您使用命令 (Commands) 对象访问属性或属性值;为所有频域载荷 (Frequency Domain Loads) 公开复频域算法 (Complex Algorithm) 属性;并且提供了从材料数据库中读取标准SN/EN曲线 (SN/EN Curves) 的能力,用于应力、安全系数和应变片分析。
强制响应插件现在包含生成冷态坐标 (Cold Coordinate) 温度和压力映射图的能力;在多谐波 (Multiharmonic) 图和图表中提供额外的应力和应变结果;并且可以生成模态力 (Modal Force) 结果和模态乘子 (Mode Multiplier) 图。
传动系统工具包 (Drivetrain Toolkit) 新增了一项“创建全部几何”功能,用于简化和加速轴 (Shaft)、壳体 (Housing) 以及传动系统装配器 (Drivetrain Assembler) 组件的 CAD 生成过程。
新增了一个接触间隙检测 (contact Gap Detection) 属性,用于测量接触面之间的距离。该属性可用于在分析过程中指定间隙检测范围 (specify the gap detection range),并且可以在函数表达式 (Function Expressions) 和用户子程序 (User Subroutines) 中被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