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傅里叶导热;纳米复合材料;热流密度;仿真设计
纳米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电子封装、能源存储、航空航天热管理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其热物理性能,尤其是温度场分布特性,直接决定了器件的可靠性及效率。然而,纳米尺度效应(如界面热阻、颗粒分散性)导致传统理论模型难以准确预测其传热行为。数值模拟成为揭示微观热输运机理的关键手段。Comsol作为先进的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平台,通过自定义偏微分方程与多尺度建模能力,可高效整合傅里叶导热、热弹耦合及纳米界面效应,实现对复合材料温度场的动态可视化分析。
热流Es | 供稿
小苏 | 编辑
赵佳乐 | 审核
纳米复合材料是指将至少一个维度处于纳米尺度(1-100纳米)的分散相(填料),如纳米颗粒、纳米管、纳米片或纳米纤维,均匀地引入到连续的基体材料(如聚合物、陶瓷或金属)中形成的新型多相材料。其核心价值在于纳米填料带来的显著增强效应和独特功能化。得益于巨大的比表面积和量子尺寸效应,纳米填料能与基体产生强烈的界面相互作用,在远低于传统微米填料添加量的情况下,即可大幅提升材料的力学性能(强度、模量、韧性)和热稳定性。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关键挑战在于解决纳米粒子在基体中的均匀分散和强界面结合问题,常用方法包括表面改性、溶液共混、熔融共混及原位合成等。纳米复合材料已广泛应用于轻量化高强结构件(航空航天、汽车)、高性能阻隔包装、高效热能管理(电子封装)、新能源器件(电池电极/隔膜)、生物医用材料(骨修复支架、药物载体)以及智能传感器等领域,持续推动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材料创新前沿。
图1. 纳米复合材料
图2. 几何模型
图3. 材料参数
温度场边界条件
(1)纳米复合材料选择固体域;
(2)初始温度设为室温20℃;
(3)底部边界设置热源温度353℃;
(4)其余边界设置热绝缘边界。
采用瞬态全耦合求解器进行求解,时间步长及总时间设为range(0,0.05us,0.680us),通过计算得到纳米复合材料温度场分布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