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寻路整车能量仿真:整车能耗建模的探索与未竟之途

1月前浏览111

支线任务

提起《魔兽世界》,老玩家们一定不会陌生这款曾经风靡全球的在线角色扮演游戏,核心玩法之一就是通过完成各式任务来升级、获取装备、提升声望。其中,主线任务承载着核心剧情,像最初的“经典旧世”版本,就是带领玩家探索艾泽拉斯、对抗燃烧军团的史诗篇章。而丰富游戏世界、增添深度与趣味的,则是那些支线任务。它们或深挖背景故事,或带来意想不到的挑战与奖励。

当然,今天这篇文章,并非要探讨魔兽世界的团本怎么打,也不讲仿真怎么建模。熟悉本号的老读者大概已经猜到,作者的“主线任务”是围绕着电池热管理展开。

不过,正如艾泽拉斯的勇士们不会只盯着一条任务线,在技术探索的征途中,我也接过不少值得回味的“支线任务”。鉴于近期工作重心的变化,是时候提笔写篇“回忆录”了,专门回顾其中一个重要的支线:“整车能量管理仿真”。

这篇回忆,关于那段旅程中遇到的人,以及沿途明白的事。

 

能量模型1.0

时间线拉回2018年,我的这个“支线任务”正式开启。彼时,某款车型上市后暴露出能耗偏高的问题。团队希望通过三电系统热仿真进行策略优化,并将其嵌入整车控制模型进行联合仿真,这相当于在实车标定前,对热管理策略进行一次“虚拟预标定”。

虽然是三电平台的热管理仿真,但主要策略聚焦于电池热管理,凭着对电池系统和热模型的一腔热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接下了这个挑战。

技术攻坚的“副本”随即展开。由于该车型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通过四通阀耦合在同一水循环中,建模工作变得异常复杂:

  • 需完整的水路模型:包括水泵、管路、阻力元件、四通阀/三通阀;
  • 各换热单元模型:电机、电机控制器、DCDC、散热器;
  • 电池电模型与温度模型的强耦合建模;
  • 大量零部件参数标定,以及被控单元与控制单元的联合仿真调试。
被控单元与控制单元联合仿真  

然而,技术建模只是“开荒”的第一关。真正的“团队副本”难点在于跨部门协作。 项目涉及多个部门,获取关键数据阻力重重:有的部门配合度低,参数给的极少,更有部门在会上对主导权归属存疑,直接“撂挑子”退出。项目一度陷入僵局,进度堪忧。

就在此时,一位关键“队友”L(负责整车里程的同事)站了出来,如同“雪中送炭”。 L不仅提供了整车动力模型的核心算法,还分享了宝贵的电机效率MAP等关键数据。而其他难以直接获取的模型参数,我们则另辟蹊径,基于有限的台架和整车测试数据,强行进行反向拟合和标定。

单一平台实现仿真与能耗算法  

正是L的鼎力相助和自己的“土法攻坚”,这个初版(虽仅聚焦高压三电)的整车能量模型才得以成型。 但它立刻发挥了作用,帮助我们深入分析并优化了若干高压电气能耗痛点:

  • 低温行车: 是否开启电池加热器(PTC)?何时开?开多大功率?
  • 余热回收: 不同工况下,如何最大化利用电机/电控产生的废热?
  • 充放电管理: 冷却和加热策略的能耗如何与充放电过程协同优化?

系统仿真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在多维度的物理约束中,精准“寻优”,找到那个理论上的最佳平衡点, 我们将这些优化后的策略点交给标定团队进行实车验证。令人振奋的是,仿真与实测结果高度吻合——能耗差异仅在零点几度电(kWh)级别! 这为后续的工程优化提供了坚实且可信赖的方向。

能量模型2.0

由于组织架构调整和车型迭代,这个“支线任务”暂时被搁置了。未曾想,剧情在三年后迎来了转机。

一天,老队友L(那位负责整车经济性/动力性的关键人物)突然找到我:“现在整车要正式计算高低温续驶里程了,需要一个完整的整车能量仿真模型,有没有兴趣一起做?”

这简直是“任务续章”的召唤! 我自然毫不犹豫地答应。当年那个初代三电模型虽小有成就,但终究不是“完全体”,我内心一直渴望能更深入地探索整车能量流的奥秘。

于是,“整车能量管理模型2.0”在全新的软件平台上正式开工。 这次,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必须打造一个“全家桶”级别的模型,覆盖所有关键能耗环节!

整车能量模型  

L 凭借其对整车性能的深刻理解,主导搭建整车级的模型架构。我们两人合力在1.0版的三电模块基础上,进行了关键性拓展与精细化标定:

  • 空调系统四大件(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模型;
  • 乘员舱热负荷模型;
  • 更复杂的阀体(如五通阀)等效模型;
  • 电机模型深度细化: 将内部结构离散为转子、绕组、定子、外壳,进行更精准的产热与传热计算;
  • 电池模型针对性增强: 为精确模拟高低温下的能耗特性,对电池在极端温度下的行为表达(如内阻变化、可用容量衰减、最低和最高温度离散)进行了专门优化。
电池3D离散  

但同时也有困难与挑战,此时的我们已不在控制器部门,失去了直接与实车控制模型进行深度耦合的权限。面对这个限制,我们也没有放弃。我们将核心的控制逻辑(关键阈值点、状态转换逻辑)提取出来,用Stateflow编写了一套简化版的“虚拟控制器”,嵌入模型中。

尽管存在控制器耦合的缺憾和台架-整车数据差异等一系列困难,这个倾注心血的2.0模型,在高低温续驶里程的预测上,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与实测数据的误差均控制在3%以内,如果继续优化,可以进一步减小误差。

能量模型3.0

基于前两版模型的经验,我和L都深刻认识到: 整车能量模型最大的“拦路虎”,莫过于海量参数的获取与验证。更关键的是,事必躬亲、从零搭建所有模块,效率实在太低,且难以持续。

为此,我提出了一个“破局”思路: 借鉴国际主流整车厂管理模型的经验,采用“黑盒”交互模式。即由各专业部门(如空调、电池、电机、软件等)负责提供并保证其子系统模型的精度(封装为黑盒),我们则在统一软件平台上进行集成与系统级仿真。这理论上能大幅提升效率,并确保各模块的专业性。

simulink整车模型(网图)  

然而,理想的方案总在现实中碰壁。软件平台并非核心问题,真正的“死结”在于:

  • 由哪个部门来主导这个跨领域的模型集成项目?(权责不清)
  • 其他部门能否、又愿意配合到什么程度?(协作意愿与资源保障)

更令人忧心的是: 即便整车部门出面推进相对“聚焦里程”的2.0模型时,我们也再一次深刻领教跨部门协作的艰难与阻力,那些无形的“墙”依然存在。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和L的共识是: 这个更宏大、更依赖协作的“模型集成”新方案,在当前的土壤里,短期内几乎没有破土而出的可能。

带着一丝遗憾和无奈,我们终于明白,这场关于整车能量管理深度仿真的“征程”,不得不在此暂时搁笔。 短期内,我们恐怕都无力再继续推进了。

思考

这段始于“支线任务”的技术旅程,虽因现实的壁垒而暂时搁置,其价值却早已超越了模型本身,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认知与实践之中。

它更是一堂生动的“协作启示录”, L在关键时刻的鼎力相助,诠释了技术攻关中“关键队友”的不可或缺;我们共同经历的“土法攻坚”,证明了工程师在资源限制下的智慧与韧性。

遗憾,是有的。 未能将“黑盒集成”的蓝图落地,未能构建起一个跨部门协作的模型生态,是技术理想遭遇组织现实的无奈叹息。

但希望,从未熄灭。 这段经历所沉淀的模型架构经验、参数标定心得、系统级思维方法,以及那份对能量流动本质的执着探索,已成为我们技术工具箱中的宝贵财富。它们或许会以新的形式,在未来的某个项目、某个平台、某个需要深度剖析能耗的环节中,悄然复苏,焕发新生。

后记

时隔一段时间,当我再次碰到L时我问他你最近在忙啥,他说:我在研究AI算法,想用AI工具寻优里程算法。

我说:我也在关注AI算法和大数据,一起学啊。

全文完。



来源:韩工的酱油台
燃烧系统仿真Simulink理论电机游戏控制电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7-17
最近编辑:1月前
电工韩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29粉丝 70文章 33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电池热管理三维仿真(二):几何清理与网格划分

本文摘要(由AI生成):本文主要介绍了一款名为SCDM的前处理软件,并简要比较了Fluent meshing、Star-ccm+和Hypermesh等常见的网格划分工具。SCDM是SpaceClaim DesignModeler的缩写,是CAD软件公司SpaceClaim为ANSYS开发的3D前端处理应用,集成在Workbench平台下。SCDM的最大特点是直接建模,可以对导进来的CAD模型直接进行拉伸、填充和切割等处理,智能化程度较高。Fluent meshing是ANSYS公司推出的高级网格划分工具,界面更新,基于不同区域的体网格划分和支持多面体网格划分等功能的上线。Star-ccm+是CAE仿真中CFD的代表工具,集成化程度相当高,使用起来非常方便。Hypermesh作为传统前处理工具,由于是手动控制,网格划分自由度非常高,但有时效率相对来说低一点。做三维仿真,最关键的就是做网格,一般计算不收敛,计算缓慢和计算结果异常等问题第一个需要检查的就是网格质量。传统意思上的CAE仿真前处理就是网格划分,但往往由于到手的三维数模存在缺失面、重复面和多余的几何特征等问题,不能直接网格化,所以需要几何清理将数模处理到可以划分网格的程度。电池热管理仿真几何清理也是一样,需要将模组的结构简化,至于液冷方式的电池包,还需要对软管与接头的干涉,快插公 头与母头装配间隙等进行前处理才能抽取完整的水流道。今天主要来介绍款笔者认为比较好用的前处理软件SCDM,并对Fluent meshing,Star-ccm+和Hypermesh等常见的网格划分工具做些简单的对比介绍。图1 电池温度场流场耦合仿真 (一)几何清理:SCDM SCDM全称是SpaceClaim DesignModeler,是CAD软件公司SpaceClaim为ANSYS开发3D前端处理应用,集成在Workbench平台下。该软件的最大特点,或者是最好用之处是直接建模,可以对导进来的CAD模型直接进行拉伸、填充和切割等处理,智能化程度较高,听说最新版本的SCDM已经可以画网格,也是逆天。下面来简单讲讲几个好用的功能:(1)拉动:能直接对面进行拉伸操作,对线进行倒圆角操作,对拉伸的距离定义功能也较丰富,自定义距离、直到下一个面等,配合拉伸选项,能做切除、复 制等操作。图2:对液冷管进行拉伸(2)填充工具:能快速去除各种几何特征,多余的面,圆角变直角等,一键完成,前处理神器;图3 :去除多余的特征面 (3)剖面:几何清理中也应用比较多,特别是看模型的干涉,内部间隙等,可以基于某些特征面创建剖视图,并且能对这些剖面进行移动和旋转等。 图4 :快插接头剖视图 (4)流体抽取工具:做CFD仿真比较关注的一个点是流体域,SCDM提取流体域的鲁棒性比较好,在模型有干涉的情况只要内表面封闭都可以提取流体域,并且提取流体域的方式较多,根据面、边、封闭曲面或者矢量面都可以提取,选择面的话需要跟选择矢量面一起用,而一般用选择边就可以,直接选取进出口的圆边。图5 :选取进口的边用于提取流体域 (5)文件选项:另外SCDM支持的CAD文件类型较多,市面上常见的格式都能识别,模型导出功能也比较强大,可以对模型进行定义细节,保证模型特征传递到下游CFD软件。图6:SCDM导出STL的文件选项 (二)网格划分:(1)Fluent meshingFluent在14.5版本的时候集成了Fluent meshing功能(前身是TGrid),并在17.0版本的时候迎来大更新,包括界面更新,基于不同区域的体网格划分和支持多面体网格划分等功能的上线。这几年,ANSYS公司一直主推Fluent meshing,说是高级网络划分工具,但笔者感觉也不难上手,在使用Fluent meshing以后基本放弃ANSYS mesh了。最新版19.2已经上线类似Star-ccm+的流程式操作,这个跟ANSYS Workbench下仿真流程很像,该步骤完成会有√提示,直观易懂。图7 :Fluent meshing操作界面在不需要额外清理几何清理的提前下,Fluent meshing生成网格只要几步:用Join/Intersect做压印处理,然后创建Inlet和Outlet将流体域封闭,生成相应的Regions,设置网格及边界层尺寸后就能完成划分网格操作,另外生成网格速度较快,主视图区不同网格类型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分,比较直观。图8:流体域网格示例 划分网格肯定离不开网格质量这个话题,改善网格质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减小基础网格尺寸,或者采用局部网格加密的办法,但同时也会增加网格数量,从而增加计算时间。Fluent meshing里有个检查网格质量的功能,一般将skew控制在0.85~0.9以下。另外可以通过Auto Node Move自动优化网格节点提升网格质量,但若低于目标质量的网格数量太多,还是需要返回到几何处理,减少些特征,或者加密网格了。图9 :Fluent meshing自动网格优化功能(2)Star-ccm+Star-ccm+近几年被西门子收购,放在西门子的Simcenter平台下,是CAE仿真中CFD的代表工具。Star-cc+的最主要特点是所有操作都在同一个界面下进行,集成化程度相当高,所以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而且极易上手,按照界面左侧的模型树从几何到Region,再到仿真,一步步往下做就可以了。记得曾经有位同事,在其他CFD仿真软件操作经验的基础上,三天就让Star-ccm+运算起来了。不过Star-ccm+这个模型树也有个不方便的地方,就是层级太多,展开以后至少4-5层(如下方右侧图),有时候设置些边界条件容易迷失,需要适应下。图10 :Star-ccm+的模型树与展开 Star-ccm+划分网格有两种形式,基于Parts的网格划分(PBM,Parts Based Meshing)与基于Region的网格划分(RBM,Region Based Meshing)。两者在基本网格尺寸控制上思路是一样的,Base size,mini surface size和边界层数等都一样,而自定义控制(Custom controls)略有区别,PBM可以直接选择所要控制的Surfaces,而RBM是需要到相应的Surfaces下面进行网格设置。总体来讲,PBM的灵活程度高一些,因为本身在Star-ccm+里面Parts就是比较粗糙的面网格,可以直接对网格进行操作,另外通过记录Operations的操作,只要Parts更新,生成的体网格也会更新。图11:PBM和RBM自定义网格的设置区别Star-ccm+也有类似Fluent meshing的网格质量统计的工具,控制网格根据如下建议值来判断:• 0.93 to 0.95 for face validity;• 1e-6 to 1e-9 for Min cell quality;• 1e-3 to 1e-4 for Min volume change;• <85° for Max boundary skewness angle.对于网格质量较差的单元,Star-ccm+是采用移除的方式,而不是优化节点,这是跟Fluent meshing不一样的地方。图12:Star-cmm+移除无效网格(三) Hypermesh最后讲下Hypermesh,Hypermesh和ANSA一样是比较经典的手动前处理工具,从几何清理到网格划分可以在同一界面下完成。Hypermesh从最基本的点线面进行处理,自由度较高,并且可以自由拉动网格节点,可以说没有hypermesh处理不了的模型,没有hypermesh画不出的网格。Hypermesh在结构仿真,振动噪声和整车碰撞等多个领域应用广泛,随着CFD自动网格技术的日趋成熟,Hypermesh在流体仿真中应用相对来说少一点。但笔者曾经实践过,做过液冷方案开发的工程师应该都有体会,水冷板流道和布置的设计方案经常变,但是模组都是标准模组,一旦选定型号基本不会变,所以笔者根据这个特(niao)质(xing)用Hyepermesh画出了软包模组全六面体网格,只用Fluent meshing处理液冷板数模,两者再用Interface连接,总体来在前处理上说效率要高很多。图13:Hypermesh与Fluent联合仿真示意图 (四)总结总体来说,SCDM作为几何清理工具还是比较好用的,优势在于去除特征面和几何尺寸调整;而Fluent meshing和Star-ccm+的网格划分功能自动化程度较高,两者使用起来区别不大,该有的功能都有(这两家公司也是“相爱相杀”多年,传说Star-ccm+是Fluent被ANSYS收购时,主力团队跳槽到CD-Adapco开发出来的);而Hypermesh/ANSA作为传统前处理工具,由于是手动控制,网格划分自由度非常高,但有时效率相对来说低一点。 图14: 各软件应用优势但笔者想说的是,一个软件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文中提到的Fluent meshing和Star-ccm+都自带功能强大的面网格修补工具,但在OEM、Tier1等应用端工程师还是偏向于将模型用前处理工具清理完再导入到Fluent meshing或Star-ccm+等其他仿真软件进行后续操作,发挥各软件的优势。做三维仿真需要CAD软件与CAE软件配合,一维系统仿真也是如此,一维模型(热、电、流场和动力模型等)都需要三维仿真或者试验数据进行标定。图15:各类仿真工具耦合示例 今天就交流这么多,讲个大概的思路,供大家参考。不过总体来讲,做仿真是解决工程问题比较好的工具,但软件是死的,选择怎样的工具,采用什么方法,设置什么样的参数,还是在于工程师,最后上个最近比较喜欢的图。图16:软件与工程师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