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这几年逛过汽车行业的招聘会,一定会留意到一个奇特现象:各大车企的研究院对仿真工程师的争抢,可谓不遗余力,犹如争抢廉价的白菜一般。有一位在吉利研究院工作的咨询者向我吐槽,他们部门仅今年一年,仿真岗位的人员规模就扩招了 30%,猎头打来的电话甚至快要把办公室的座机打爆。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要解答这个问题,得从当下造车行业正在经历的巨大变革说起。
以往的造车模式,好比搭积木,只要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汽车的三大核心部件性能过硬,车辆就不愁销路。然而时过境迁,如今当你走进 4S 店,销售人员向你吹嘘的内容已截然不同:“百公里加速仅需 3 秒”“具备 L3 级自动驾驶功能”“拥有先进的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这场景,听着是不是和推销手机十分相似?实际上,如今的汽车已然演变成了一个配备四个轮子的超级电脑。车企之间的竞争焦点,不再是车身钢板的厚度,而是软件算法、电子架构等虚拟层面的技术实力。
这一转变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造车所采用的 “设计 - 制造样车 - 碰撞测试” 流程已然行不通。试想一下,若要验证自动驾驶系统在暴雨天气下是否会将斑马线误判为刹车线,难道真的要等到下雨天前往实际道路进行测试吗?又或者,要测试电池在零下 30 度的极端低温环境下是否会停止工作,难道每年冬天都要将数百辆试装车运往东北地区?显然,这些传统方式既耗时又耗力,成本极高且效率低下。而此时,仿真技术应运而生,成为了汽车行业的救命稻草。
就像我昨天在与一位咨询者交流时所举的例子,大家都玩过《极品飞车》这款游戏吧。在游戏中,车辆碰撞无需承担任何经济损失,并且能够随意设定各种极端天气条件,这其实就是最基础的仿真应用。当然,汽车研究院所使用的仿真系统远比游戏中的复杂和高级得多,它主要能够实现以下三个关键作用:
在过去开发一款新车型时,仅碰撞试验这一项,就需要报废上百辆样车。而如今,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只需在键盘上进行简单操作,便能清晰地观察到车架在碰撞过程中的变形情况。据一位从事车身安全研究的朋友透露,他们目前 80% 的碰撞测试工作都可以在电脑上完成,仅在一些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才会使用真车进行剩余 20% 的测试。仅仅通过这一转变,每年节省下来的试制车成本,就足以维持整个仿真团队的运营开销。
为什么新势力车企能够在短短三个月内就推出改款车型?这得益于仿真并行开发技术。传统车企往往需要等待模具制作完成后才能进行测试,而新势力车企借助仿真技术,在电脑上早已对产品结构进行了二十余次的优化。如今,车企如同手机系统进行 OTA 升级一样,实现了 “云改款”,许多问题在产品实物尚未制造出来之前,就已经通过仿真技术得到了解决,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使车企能够更快地将新产品推向市场,抢占市场份额。
去年,某车企的自动驾驶测试车在隧道内发生了误判事故,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仿真测试未能覆盖到此类极端场景。鉴于此,如今各大车企都在全力构建 “虚拟地狱考场”,模拟各种极端且危险的场景,例如台风天夹杂冰雹的湿滑路面、十字路口突然窜出的外卖骑手、车辆充电时遭遇雷击等等。倘若在现实中使用真车进行这些场景的测试,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而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车企可以在虚拟环境中随意模拟这些危险场景,为车辆的安全性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国家去年出台的双碳政策,无疑给燃油车的未来发展敲响了警钟,这一政策犹如给燃油车判了 “死缓”。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车企若不积极投身于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浪潮,无疑是在坐以待毙。然而,电动车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 —— 电池安全。去年发生的多起电动车自燃事故,让各大厂家如履薄冰。后来,行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则消息:某品牌通过仿真技术提前 预测了电池热失控的路径,并仅仅通过修改几个散热孔的设计,就成功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这一案例一经传开,整个汽车行业瞬间意识到仿真技术在保障电池安全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纷纷开启了对仿真人才的激烈争夺。
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车企研究院在招聘仿真工程师时,都设置了哪些门槛?通过对过去二十多家车企招聘信息的总结分析,我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过去,本科学历在这一领域或许还能勉强立足,但如今,稍微具备一定竞争力的岗位都要求应聘者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不过,在专业限制方面相对较为宽松,除了传统的车辆工程专业外,计算机科学、自动化,甚至物理学等专业的毕业生都有机会涉足这一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当下 985 高校计算力学专业的毕业生,在职场上的抢手程度甚至超过了车辆工程专业的毕业生。
应聘者至少需要熟练掌握主流仿真软件中的一种,如 ANSYS、ABAQUS、LS - DYNA。一位人力资源负责人曾向我透露,在应届生的简历中,如果能够表明精通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技术,那么在面试环节将会直接获得二十分的加分。对于从事自动驾驶仿真工作的人员而言,还需要掌握 PreScan、CARLA 等专用平台,并且最好能够具备编写 Python 脚本以修改参数的能力。
对于应届生来说,如果有参与大学生方程式车队的经历,或者参加过 SAE 比赛,那么其简历将会直接被放入 “重点关注” 的人才池中。而对于社会招聘,要求则更为严苛。例如,某新势力车企明确规定,应聘者必须 “主导过三个以上整车级仿真项目”。此外,行业内还存在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具备电池包仿真项目经验的人才,其身价普遍要比从事传统结构仿真的人才高出 20%。
尽管仿真工程师的工作主要依托计算机模拟,但这一行业的工作压力着实不小。有工程师抱怨,在年前为了赶项目进度,连续一个月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两点,甚至在睡梦中都会出现网格划分失败的警告提示。因此,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常常会提问:“当仿真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不一致时,你会如何应对?” 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考察应聘者的抗压能力。
接下来,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仿真工程师薪资待遇的干货信息(数据来源于 2023 年行业综合调研):
此外,还有几个值得关注的隐藏福利:首先,项目奖金可能相当丰厚,甚至超过固定工资。例如,某新势力车企曾爆出单个项目奖金高达 24 个月工资的案例。其次,股票期权在这一行业逐渐普及,尤其是对于已上市的车企而言。最后,企业提供的培训资源也非常丰富,有的公司甚至会直接将员工送往德国总部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深造。
总体来看,仿真工程师的工作强度相较于传统汽车工程师更高,但相比互联网大厂的程序员则稍显轻松。有一个形象的对比:传统车身工程师的工作节奏通常与项目进度紧密相连,忙碌时期每月加班时长约为 60 小时;仿真工程师的工作则更多地依赖计算机运算,在项目紧张阶段,每月加班时长可达 100 小时;而互联网程序员由于需要紧跟版本迭代的步伐,每月加班 120 小时已成为常态。不过,仿真工作也有其独特的优势,许多任务可以通过远程操作完成。我认识一位从业者,他每天下午在家运行仿真程序,晚上前往公司查看结果,这种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变相的弹性工作。
在未来五年,仿真工程师这一岗位的需求预计将持续增长,愈发火爆。从职业发展路径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向:
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进行深入钻研,例如电池热管理仿真。通过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成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在行业内树立起自己的专业声誉和影响力。
凭借自身在仿真技术方面的丰富经验,逐步转型至团队管理岗位。如今,许多车企已经将仿真部门独立设置为二级部门,这为具备技术背景的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管理晋升空间,负责带领团队开展项目研发,推动企业仿真技术的整体发展。
利用在汽车行业积累的仿真经验,实现跨行业发展。例如,跳槽至手机制造企业,从事折叠屏应力分析工作;或者进入医疗设备公司,参与心脏支架流体仿真项目;甚至可以投身于元宇宙公司,为虚拟场景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持。
一个有趣的行业趋势是:过去,仿真工程师普遍面临着 35 岁职业危机,但如今情况发生了逆转,这一职业反而呈现出越老越吃香的态势。这是因为仿真工作高度依赖经验的积累,资深工程师凭借多年来在工作中遇到并解决的各种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面对突发技术难题时,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到解决方案,其价值也因此愈发凸显。
最后,一位在广汽从事了八年仿真工作的咨询者曾与我分享,这一行业所带来的最大成就感,并非仅仅体现在工资条上的数字,而是能够亲眼见证自己在虚拟世界中模拟设计的方案,最终转化为行驶在道路上的真实车辆。如今,他们团队致力于自动驾驶仿真研究,专门构建了一个 “中国式马路噩梦” 场景库,将诸如加塞、行人突然窜出、外卖骑手横冲直撞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复杂路况都纳入到仿真系统之中。这听起来既令人感到无奈,又让人忍俊不禁,但这恰恰体现了中国汽车工程师的智慧 —— 运用最先进的硬核技术,去解决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
所以,如果你正在考虑投身于汽车行业,并且能够耐得住性子与计算机长时间打交道,那么仿真工程师无疑是一条值得认真考虑的职业道路。毕竟,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汽车行业持续保持创新发展的态势,虚拟世界中的 “造车人”—— 仿真工程师,就将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创造力将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LEVEL电池热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