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射频微波PCB设计基础

12小时前浏览1

射频/微波PCB设计基础  

与数字信号不同,模拟信号在任何时间点的电压和电流水平都可以在其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的任意位置。  

标准模拟信号的频率范围通常被认为是从直流到几百兆赫兹。  

RF / 微波信号是一个频率或一个频段,被加载到一个非常高频率的载波上。  

RF / 微波电路被设计用于通过感兴趣的信号频段,并滤除该频段之外的能量。信号频段可以是窄带或宽带。窄带电路的通带通常小于 1MHz,而宽带电路可以通过高达几十 MHz 的频率范围。  

当数字信号和微波信号存在于同一设备中时,微波电路的通带通常(通过设计)落在数字信号的谐波范围之外。  

信号完整性  

RF / 微波印刷电路板的布局只需遵循 “物理定律”。  

当无法遵循物理定律时,要清楚有哪些折中的办法。  

微波信号对噪声、振铃和反射非常敏感,必须谨慎处理。  

需要完全的阻抗(Zo)匹配(50 欧姆输出 / 50 欧姆传输线 / 50 欧姆输入),这可以最小化回波损耗 / 电压驻波比。  

传输线特性  

传输线是用于将能量从 A 点传输到 B 点的任意一对导线或导体,其尺寸和周围的电介质通常是可控的,以创建可控的阻抗(Zo)。  

均匀分布的电阻 R、电感 L、电导 G 和电容 C Zo=  

在关注阻抗控制之前,印刷电路板走线可以有多长?  

它是频率的函数(1/16 波长)          
L=
**          
 

信号失真和噪声  

          
传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失真和噪声问题,包括反射、集肤效应、损耗正切和能量耦合。反射导致回波损耗和VSWR,而集肤效应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导致PCB走线的电阻增加。    

反射:回波损耗 / 电压驻波比  

趋肤效应:由于有效横截面积减小,印刷电路板走线的电阻增加。在 100MHz 以上的模拟电路中会出现这种现象。趋肤深度在 10MHz 时为 0.000822 英寸,在 10GHz 时为 0.000026 英寸。  

损耗角正切:由电路板材料的分子结构引起的介电损耗。在 200MHz 以上的模拟电路中会出现这种现象。聚四氟乙烯(PTFE)材料在这方面远优于 FR4 材料。  

能量耦合:包括串扰和噪声感应。  

线类型和阻抗(Zo)  

不同类型的传输线有不同的特性
波导:
使用空气作为传输介质,管道的侧壁作为返回路径。在截止频率以下,波导无法支持能量传播。在具有毫米波波长的超高频下工作效果最佳。在空气电介质中,信号以光速传播。由于光滑的侧壁和空气电介质,波导的损耗非常低。如果侧壁具有高密度、超光滑的涂层,损耗会极低。在高功率应用中,使用固体电介质来防止电压电弧。
当信号走线长度超过临界长度(在 DK 中为 1/16 波长)时,需要进行阻抗控制,以防止由于反射导致的回波损耗。较短的电路元件不需要阻抗控制。如果对短线进行 Zo 控制会产生问题(例如制造设计方面的问题),则无需进行控制。    
较低 Er 的材料在给定的走线宽度和走线与地的间距下,会产生净更高的阻抗走线和更快的传播时间。随着走线宽度的增加,走线阻抗降低(厚度的影响最小)。随着走线与地的间距增加,阻抗增加。
微带线
          
嵌入式微带线
中心带状线    
共面波导

阻抗计算  

          

集成组件  

可以利用线路和形状的正确配置将元件设计到印刷电路板中,以形成:  

电感  

电容  

耦合器(类似于变压器)  

电阻(阻值非常小)  

滤波器  

由两个被印刷电路板电介质隔开的铜板形成的电容器(自由元件)  

叉指电容器
电容值和频率响应特性较好,例如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电容值和优良的频率响应特性,且频率响应特性几乎不受结构的尺寸和材料的影响。在大约 20GHz 以下,叉指电容器等效电容的频率依赖性可以忽略不计,能够提供 0.05pF 到 0.5pF 的串联电容,适用于需要低电容值(小于 1pF)的应用场景    
螺旋电感
在高频电路中,如射频(RF)和微波电路。它通过在PCB上蚀刻出螺旋形状的导线来实现电感特性。
          
螺旋电感广泛应用于射频和微波电路中,如:
滤波器:用于设计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
匹配网络:用于阻抗匹配,提高电路的传输效率。
振荡器:与电容一起构成谐振回路,生成稳定的频率信号。
混频器:用于频率转换,将射频信号转换为中频信号。
          

CPW和CPWG中的并联电容  

              

CPW和CPWG中的串联电容  

CPW和CPWG中的并联电感  

          

CPW和CPWG中的并联电感    

带状线中心导体中的间隙
带状线中心导体中的圆形孔
滤波器可以由上述讨论的电感 L 和电容 C 电路元件构成。
低通滤波器
   
带通滤波器

布局技术和策略  

将射频 / 微波部分划分为多个电路组(如压控振荡器、本振、放大器等)。
首先放置高频元件,以尽量缩短每条射频线路的长度(元件按功能布局比可制造性设计更为关键 )。
将频率最高的元件放置在离连接器最近的位置。
不要将不相关的输出端和输入端放置在彼此附近,尤其要避免多级电路相互缠绕。
当放大器的输出或输入线路必须较长时,选择让输出线路长一些。
记住,走线阻抗(Zo)是控制反射的关键因素。
阻抗必须与驱动器和负载相匹配。
对于长度短于 1/20 波长的走线,Zo 匹配通常并不重要。
当在集电极开路器件的输出端使用上拉电阻或电感时,应将上拉元件直接放置在被上拉的输出引脚上。
此外,除了集成电路的主电源引脚外,还务必对上拉元件进行去耦处理。
电感周围存在强磁场 ——
当多个电感并联时,不应将它们紧密放置在一起(除非有意让它们的磁场相互耦合)。
电感之间的最小间隔应为其自身高度的 1 倍,或者使它们相互垂直放置。    
所有线路都应限制在其所属的电路级或部分内
·数字线路应布置在数字部分,不得跨越。
·低电平模拟线路应布置在低电平模拟部分。
·射频 / 微波线路应布置在射频 / 微波部分。
·不要将线路布线到相邻部分。
·较短的射频线路应位于电路板的元件面,布线时应避免使用过孔。
·射频线路下方的下一层应为接地层。
尽量减少射频路径中的过孔,可减少接地平面的断裂
·降低电感。
·有助于抑制杂散电场和磁场。
·控制线可以较长,但必须远离射频输入端。
·射频 / 微波线路之间必须保持最小距离,以防止意外耦合和串扰。
·最小间距取决于可接受的耦合程度。
·
          
   

来源:射频通信链
断裂射频微波电源电路信号完整性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7-28
最近编辑:12小时前
匹诺曹
签名征集中
获赞 6粉丝 39文章 377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智驾的发展对射频的影响是什么?

周末有幸坐了朋友的电车,朋友说他的电车可以智驾,当时我不以为然,智驾不就那么回事嘛。智能巡航控制、车道保持辅助、交通拥堵辅助这些,朋友给我演示了一下,他的汽车完全可以按照导航自动驾驶,变道、插队;无需人工干预!车与车之间的差距怎么那么大!朋友的车完全达到了L3的级别。自动驾驶的级别划分:L0级别(人工驾驶):驾驶员执行全部的驾驶任务,没有自动化功能辅助。 L1级别(辅助驾驶):在适用的设计范围下,驾驶自动化系统可持续执行横向或纵向的车辆运动控制的某一子任务(不同时进行),驾驶员负责执行其他的动态驾驶任务。 L2级别(部分驾驶自动化):在适用的设计范围下,驾驶自动化系统可持续执行横向或纵向的车辆运动控制任务(不同时进行),驾驶员进行周边监控并监督驾驶自动化系统。 L3级别(有条件自动驾驶):在适用的设计范围下,自动驾驶系统可持续地执行全部动态驾驶任务,但需要驾驶员在系统请求时接管。 L4级别(高度自动驾驶):在特定的设计运行条件(Operational Design Domain, ODD)下,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完全独立地执行所有的动态驾驶任务,无需驾驶员的任何干预。 L5级别(完全自动驾驶):自动驾驶系统在任何可行驶条件下持续地执行全部动态驾驶任务并自动执行最小风险策略,无需人类驾驶员的干预。国内的车企大部分目前停留在L2阶段,也就是智能巡航控制、车道保持辅助、交通拥堵辅助、自动泊车等,包括雷布斯的小米SU7. L2级别智能驾驶对汽车雷达的要求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传感器配置:L2级别自动驾驶车辆通常集成了多种传感器,包括雷达和摄像头,以监测周围环境并执行相应操作。常见的技术方案包括1R1V(3R1V)方案、5R1V(5R5V)方案和1R8V方案,其中R代表毫米波雷达,V代表摄像头。 雷达类型和数量:L2级别车辆可能配备有前向毫米波雷达,用于自适应巡航控制(ACC)等功能。一些车型可能还会增加角雷达,以实现高速公路部分速域辅助驾驶(HWA)。功能实现:L2级别智能驾驶技术通常以ACC为基础,增加车道保持辅助、车道居中保持等辅助驾驶技术,构成L2智能驾驶技术。ACC辅助驾驶技术主要由速度测速雷达、雷达支架和相关线束构成。 算力需求:L2级别自动驾驶的算力需求相对较低,大约为2 TOPS,这使得芯片能够同时处理来自传感器的基本数据流,实现实时控制。L2级别的汽车雷达:24GHz频段:这个频段的雷达一般被安装在车辆的侧方和后方,用于盲点检测、辅助停车系统等功能。 77GHz频段:77GHz毫米波雷达主要用在车的正前方,用于对中远距离物体的探测。 在实际应用中,L2级别自动驾驶车辆通常配备3个24GHz和1个77GHz毫米波雷达。这些雷达共同工作,为车辆提供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以实现自适应巡航控制(ACC)、前碰撞预警(FCW)、自动紧急制动(AEB)等L2级别自动驾驶功能。 L3级别L3级自动驾驶样车车身周围布置了2枚长距毫米波雷达和4枚中距毫米波雷达,可实现车身360°环境感知范围覆盖。 L3级别毫米波雷达通过CAN信号与自动驾驶控制器进行交互,将其感知结果输入下一级规划控制模块。 L2级别自动驾驶的算力需求相对较低,大约为2 TOPS。L3级别自动驾驶中,除了中长距雷达,激光雷达必不可少。所以L3级别自动驾驶的算力需求显著增加,需要24 TOPS的算力,以实时处理来自多个传感器(如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的信息,确保安全驾驶。什么是激光雷达?激光雷达(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是一种利用激光光束进行距离测量和目标识别的技术。它通过发射激光脉冲并接收反射回来的光来测量物体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进而构建出目标物体的精确三维模型。 激光雷达系统包括一个激光发射器,一个接收器(通常是光电探测器),和一个计时器。激光发射器发射激光脉冲,当这些脉冲击中目标物体时,部分光线会被反射回来,被接收器捕获。通过测量光脉冲往返的时间,可以计算出目标物体的距离。很多自动驾驶路段,大家可以看到一些相关路测车辆顶部配备的激光雷达部件。 激光雷达(LiDAR)和毫米波雷达(mmWave Radar)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精度和分辨率 激光雷达的测量精度非常高,通常可以达到亚厘米级别,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三维点云数据,检测小尺寸和低反射率的物体。毫米波雷达的测量精度相对较低,一般在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之间,分辨率相对较低,无法提供像激光雷达那样的详细三维点云数据,但对于较大尺寸和高反射率的物体有更好的感知能力。自动驾驶技术,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未来交通出行的重要发展方向,它不仅是算力的发展,也是硬件设备的发展。 来源:射频通信链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