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芯片的集成化,射频变得模块化,几个模块搭在一起就组成了电路,但是真的如此简单吗?
之前有个项目,用一颗零中频收发芯片搭一个零中频的架构方案,从以往的经验看,在芯片前加一个放大器和LNA就构成了简单的收发电路。
但是在实际测试中,出了问题,方案远不能测到仿真灵敏度。拉通各环节查问题,发现是LNA的增益不够...增益不够的原因是芯片的ADC噪底较高
射频看似是搭电路就能通,但是通的好不好,就要看对整个架构的理解深不深,虽然只是简单的增益设计,但是如果不结合整体看,可能会出现灵敏度下降、或者线性度变差的情况。
某窄带物联网(NB-IoT)终端设计项目,采用集成度较高的射频前端模块与基带芯片级联。理论上,前端模块已集成功率放大器(PA)、低噪声放大器(LNA)和开关,只需按 datasheet 推荐电路完成 PCB 布线即可。但在实验室测试中,出现了现象:
问题表象:发射功率达标,但接收灵敏度比理论值低 8dB,且频谱仪显示接收频段存在持续的杂散干扰。
排查过程:
起初怀疑 LNA 噪声系数恶化,更换芯片后问题依旧;
检查 PCB 布线,发现 PA 输出端到天线开关的微带线长度为 15mm,按 2.4GHz 波长计算,该长度接近 λ/4(约 31mm)的一半,形成了阻抗变换效应;导致发射对接收产生较大的影响。
用网络分析仪测试该链路,发现驻波比(VSWR)高达 3.2:1,反射功率导致 PA 进入非线性区,产生较大谐波干扰。
原因:匹配网络设计仅参考了模块手册的 “典型电路”,却忽略了 PCB 走线寄生参数与实际工作频段的耦合效应。微带线长度未做阻抗匹配优化,导致信号反射叠加至接收链路,抬高了噪声基底。
解决方案:将微带线长度调整为 λ/8(约 15.5mm),VSWR 降至 1.3:1,灵敏度恢复正常。
从上述案例可见,“做出来” 与 “做好” 的本质区别在于:
模块思维:关注单个器件指标(如 LNA 增益、PA 功率),依赖 “典型电路” 堆砌;
系统思维:建立噪声链、线性度、阻抗匹配的全局模型,
考虑:用 Friis 公式计算总噪声系数,用级联 IP3 评估线性度瓶颈;PCB 走线电感、过孔电容对高频信号的影响(如毫米波频段需考虑趋肤效应);本振泄漏、电源纹波对射频链路的串扰(需在架构层设计隔离措施)。
射频设计早已不是 “模块拼积木”,当芯片集成度提升至将 LNA、 mixer、ADC 封装在同一 die 时,更需要设计者从系统级视角穿透模块化的表象。就像第一个案例中,看似简单的 LNA 增益问题,实则是 ADC 噪底与链路噪声匹配的全局问题;唯有将 “器件指标” 转化为 “系统性能”,才能跨越 “做” 与 “做好” 之间的鸿沟。
来源:射频通信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