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全息MIMO通信技术

9小时前浏览1



全息 MIMO(Holographic MIMO)是一种结合了全息技术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的新型通信范式。其核心原理是通过超表面或其他电磁调控器件生成全息图,实现对电磁波的精确操控,从而在近场或远场区域实现高效的多通道信号传输。

目录



   
  • 全息MIMO技术    
  • 数字编码超表面的研究    
  • 参考文献    


MIMO

As shown below👇

全息MIMO技术

对全息 MIMO 的研究可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称为全息波束成形,其中连续电流孔径用于增加接收信号的功率;

全息波束成形利用连续电流孔径生成特定的电磁波前,通过调控电磁波的相位和振幅,将信号能量集中在目标方向或区域,从而增加接收信号的功率。


其关键技术有,

连续电流孔径:连续电流孔径是一种理想化的电磁波辐射结构,能够实现对电磁波的连续调控。在实际应用中,超表面或大规模天线阵列被用作连续电流孔径的近似实现。


波束成形算法:通过优化算法(如凸优化或机器学习)设计超表面或天线阵列的相位和振幅分布,生成所需的波束形状。波束成形算法需要考虑目标位置、干扰抑制和能量效率等因素。


近场与远场波束成形:远场波束成形:在远场区域(Fraunhofer 区),波束成形主要用于生成定向波束,支持长距离通信。


近场波束成形:在近场区域(Fresnel 区),波束成形可以生成复杂的波束形状,适用于短距离高精度通信。


第二种类型被称为全息通信,其中连续电流孔径感应出携带要传输符号的不同空间场模式。这与电磁场 (EM) 的空间带宽和自由度 (DoF) 密切相关,它们是电磁信息论 (EIT) 的基础。


关键技术有,

空间场模式:空间场模式是指电磁场在空间中的分布特性,不同的模式可以携带不同的信息。通过调控连续电流孔径,可以生成多种空间场模式,实现多通道通信。


空间带宽与自由度:

空间带宽:描述了电磁场在空间中的变化速率,决定了系统能够支持的最大信息传输速率。

自由度(DoF):表示系统能够独立调控的电磁场模式数量,决定了系统的通信容量。


电磁信息论(EIT):EIT 是研究电磁场与信息传输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

通过分析电磁场的空间带宽和自由度,EIT 为全息通信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多通道通信:全息通信利用连续电流孔径生成多个独立的空间场模式,支持多用户或多通道通信。通过空间复用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效率。


两种类型的比较

特性全息波束成形全息通信
核心目标
增加接收信号的功率      
实现高效的信息传输      
关键技术
连续电流孔径、波束成形算法      
空间场模式、空间带宽与自由度、电磁信息论      
应用场景
6G 通信、雷达与感知      
智能物联网、近场通信      
优势
高能量效率、灵活性与可重构性      
高通信容量、高分辨率与鲁棒性      
 




数字编码超表面的研究

最近对数字编码超表面的研究为全息 MIMO 技术提供了一种低成本、低复杂性的解决方案。

目前有两种架构,

一、为全息可重构智能表面 (RIS)。具有波束控制、极化变换和频率转换功能的多功能 RIS 为更智能、更灵活、更高效的无线系统铺平了道路。

二、为可编程数字编码超表面 (PDCM)。


数字编码超表面的研究在全息 MIMO 技术的发展中有如下关键贡献:


  1. 实现了电磁波的精确调控,支持高效的全息图生成和波束成形。

  2. 提供了实时可编程性,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3. 实现了双通道近场全息通信,提高了通信系统的容量和效率。

  4. 优化了全息图生成与波束成形,提升了系统的通信性能。

  5. 提高了通信系统的能量效率,支持低功耗设计。

  6. 通过实验验证了全息 MIMO 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7. 拓展了全息 MIMO 的应用场景,推动了其在未来通信系统中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Shao, R.W., Wu, J.W., Li, J. et al. Dual-channel near-field holographic MIMO communications based on programmable digital coding metasurface and electromagnetic theory. Nat Commun 16, 915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209-x

  来源:微波工程仿真
MAGNET通信理论控制META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7-16
最近编辑:9小时前
周末--电磁仿真
博士 微波电磁波
获赞 28粉丝 55文章 433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天线的辐射方向图解耦方法

在紧密排布天线单元之间,相互耦合不仅会降低隔离度和相关性,还会使辐射方向图失真。最近,自解耦和短路两种方法受到了青睐。这两种方法因其无需额外去耦结构即可增强隔离的能力而受到关注。到目前为止,去耦方法的主要重点是端口去耦 (PD),特别是为了提高隔离度。然而,即使具有较高的隔离水平,辐射方向图也经常出现失真,包括倾斜或波纹波束。目录 自解耦方法--基于电路的分析方法 短路引入方法 参考文献 DecoupleAs shown below👇自解耦技术--基于电路的分析方法当具有相同极化的多个贴片天线紧密排列时,会发生强互耦合,这会降低天线的性能并限制其对多输入多输出 (MIMO) 系统的适用性。为此引入了各种去耦结构来提高贴片天线之间的隔离性能。这些结构主要包括去耦网络、谐振腔、缺陷接地结构(DGS)、电磁带隙(EBG)、金属隔离壁、中和线、超表面以及它们的组合结构。虽然这些方法已经实现了不错的隔离效果,但通常需要占用额外的空间,且可能会对天线的辐射特性产生不利影响。基于天线本身固有特性的众所周知的自耦技术已成为通过紧凑的天线布局实现可接受隔离的有前途的解决方案。例如,基于共地平面上的弱场区域的自去耦方法。通过适当调整插入馈电结构,可以有效地解耦贴片天线阵列,而无需任何额外的寄生结构。最近,基于等效电路模型来分析解耦合概念的物理机制成为分析的有利工具。一对耦合天线之间或多或少有两种耦合。如果不刻意操作,两个耦合不会相互抵消。自耦天线阵列的等效电路模型如下图所示。若两个耦合被有意调整为相同的幅度,可使它们相互抵消。该电路模型对应于馈线已解嵌的两根天线,如下图所示,表明参考面向前移动到天线辐射体。 两个系数kL 和kC 表示了两个天线的感应和电容耦合特性。这里kL 和kC 分别是两个电感和两个电容之间的相对耦合系数。耦合电路在等效电路图中使用蓝色虚线框构成。总互阻抗Z21 如果互阻抗Z21_inn er defined by the framed 耦合电路消失。电路的互阻抗可以求为 通过调整四个参数L1、C1、kC和kL,可以在给定频率下抵消互阻抗Z21。短路引脚(Shorting-pin)技术众所周知,短路引脚(Shorting-pin)技术已被提出并用于提高贴片天线在阻抗带宽、辐射增益 、阻抗匹配以及轴向比波束宽度方面的性能。最近短路引脚技术,常用于在边缘场整形的基础上减少极紧密间隔的贴片天线之间的相互耦合。 具有两个短路引脚的MPA被两个短路针分为区域1和2。根据电磁场理论,不同区域的谐振频率可以近似估计为 谐振频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估算 通过对引入short-pin之后,从表面电场分布中可以发现耦合零点出现。进而通过对引脚的设计,在宽阻抗带宽上实现天线元件之间的去耦。 参考文献 [1] J. Sui and K. -L. Wu, "A Self-Decoupled Antenna Array Using Inductive and Capacitive Couplings Cancellation,"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vol. 68, no. 7, pp. 5289-5296, July 2020, doi: 10.1109/TAP.2020.2977823. [2] Y. Fang, L. -S. Wu, L. -F. Qiu and Y. P. Zhang, "A Method of Introducing Coupling Null by Shorting Pins for Stacked Microstrip Patch Antenna Array,"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vol. 70, no. 7, pp. 6030-6035, July 2022, doi: 10.1109/TAP.2022.3161315. [3] D. P. Purbey, S. Ghosal and A. De, "Shorting-Pin-Inspired Coupling Reduction in Dual-Band Dual-Polarized STAR Antenna," in IEEE Antennas and Wireless Propagation Letters, vol. 24, no. 1, pp. 43-47, Jan. 2025, doi: 10.1109/LAWP.2024.3483215. 来源:微波工程仿真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