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 MIMO(Holographic MIMO)是一种结合了全息技术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的新型通信范式。其核心原理是通过超表面或其他电磁调控器件生成全息图,实现对电磁波的精确操控,从而在近场或远场区域实现高效的多通道信号传输。
As shown below👇
全息MIMO技术
全息波束成形利用连续电流孔径生成特定的电磁波前,通过调控电磁波的相位和振幅,将信号能量集中在目标方向或区域,从而增加接收信号的功率。
其关键技术有,
连续电流孔径:连续电流孔径是一种理想化的电磁波辐射结构,能够实现对电磁波的连续调控。在实际应用中,超表面或大规模天线阵列被用作连续电流孔径的近似实现。
波束成形算法:通过优化算法(如凸优化或机器学习)设计超表面或天线阵列的相位和振幅分布,生成所需的波束形状。波束成形算法需要考虑目标位置、干扰抑制和能量效率等因素。
近场与远场波束成形:远场波束成形:在远场区域(Fraunhofer 区),波束成形主要用于生成定向波束,支持长距离通信。
近场波束成形:在近场区域(Fresnel 区),波束成形可以生成复杂的波束形状,适用于短距离高精度通信。
关键技术有,
空间场模式:空间场模式是指电磁场在空间中的分布特性,不同的模式可以携带不同的信息。通过调控连续电流孔径,可以生成多种空间场模式,实现多通道通信。
空间带宽与自由度:
空间带宽:描述了电磁场在空间中的变化速率,决定了系统能够支持的最大信息传输速率。
自由度(DoF):表示系统能够独立调控的电磁场模式数量,决定了系统的通信容量。
电磁信息论(EIT):EIT 是研究电磁场与信息传输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
通过分析电磁场的空间带宽和自由度,EIT 为全息通信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多通道通信:全息通信利用连续电流孔径生成多个独立的空间场模式,支持多用户或多通道通信。通过空间复用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效率。
特性 | 全息波束成形 | 全息通信 |
---|---|---|
核心目标 | ||
关键技术 | ||
应用场景 | ||
优势 |
数字编码超表面的研究
最近对数字编码超表面的研究为全息 MIMO 技术提供了一种低成本、低复杂性的解决方案。
目前有两种架构,
一、为全息可重构智能表面 (RIS)。具有波束控制、极化变换和频率转换功能的多功能 RIS 为更智能、更灵活、更高效的无线系统铺平了道路。
二、为可编程数字编码超表面 (PDCM)。
数字编码超表面的研究在全息 MIMO 技术的发展中有如下关键贡献:
实现了电磁波的精确调控,支持高效的全息图生成和波束成形。
提供了实时可编程性,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实现了双通道近场全息通信,提高了通信系统的容量和效率。
优化了全息图生成与波束成形,提升了系统的通信性能。
提高了通信系统的能量效率,支持低功耗设计。
通过实验验证了全息 MIMO 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拓展了全息 MIMO 的应用场景,推动了其在未来通信系统中的广泛应用。
[1] Shao, R.W., Wu, J.W., Li, J. et al. Dual-channel near-field holographic MIMO communications based on programmable digital coding metasurface and electromagnetic theory. Nat Commun 16, 915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20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