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无线电力传输--植入式医疗设备供电系统

1月前浏览38



由于植入式设备(IED)的小型化,出现了如何为设备供电的问题。为植入式设备研究新的可靠供电解决方案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并减少其体积的迫切性变的越来越紧迫。目前的无电池或减少电池的解决方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能量收集 (EH),如设备从环境中收集能量,因此只要环境保持不变,就可以完全自给自足,二为无线电力传输 (WPT),指捕获和使用外部专用能源。

目录



   
  • 无线电力传输    
  • WPT技术    
  • 参考资料    
 
 

 
      



*WPT

As shown below👇

*无线电力传输

能量收集技术通常无法提供大多数 IED 所需的功率水平,因此,专用电源成为必需品。WPT 技术成为了 IED 供电的可靠技术,电感耦合是最成熟和最被接受的方法。

然而,随着 IED 小型化工作的进展,对新的和更好的动力方案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

 





*WPT技术

根据传输距离和原理,WPT可分为以下几类:  
参数
电磁感应(IC)      
电容耦合(CC)      
中场(MF)      
远场(FF)      
超声波(US)      
光波(OW)      
磁电(ME)      
效率(%)
0.1-10      
10-35      
0.04-0.056      
0.005      
0.02-0.04      
16.3      
0.008      
传输距离
<5 cm      
<2 cm      
4-5 cm      
>20 cm      
10 cm      
<3 mm      
3 cm      
接收器尺寸
中(1-100 mm²)      
大(>400 mm²)      
小(1-8 mm²)      
小(9 mm²)      
极小(0.6 mm²)      
中(75 mm²)      
中(8 mm²)      
适用场景
心脏起搏器      
皮下贴片      
深部脑刺 激      
远程监测      
深部植入      
浅层传感器      
实验阶段      


近场无线充电(Near-Field)

原理:基于电磁感应(Inductive Coupling, IC)或电容耦合(Capacitive Coupling, CC)。

特点:

电磁感应(IC):通过发射(TX)和接收(RX)线圈的磁场耦合传输能量,效率高(典型0.1%-10%),但随距离指数衰减(适合<5 cm)。


电容耦合(CC):利用电场耦合,需导体板对齐,效率可达35%(如柔性贴片在130 MHz下传输90 mW),但接收面积大(>400 mm²),适合皮下植入。


中场无线充电(Midfield)

原理:结合近场感应和远场辐射,通过干涉板聚焦能量(1-2 GHz频段)。


特点:

适合深部植入(如心脏或脑部,深度4-5 cm),效率较低(0.04%-0.056%)。


远场无线充电(Far-Field)

原理:利用射频波(如2.4 GHz)的平面波传播,通过Friis公式计算接收功率:

 
特点:  

传输距离长(>20 cm),但效率极低(0.005%)。


超声波无线充电(Ultrasound)

原理:压电换能器(PZT)将声波转换为电能。


特点:

穿透深度大(10 cm),效率较高(0.02%-0.04%),且FDA允许更高功率。


光波无线充电(Optical Waves)

原理:近红外光通过光伏电池转换为电能。


特点:

高效率(16.3%),但仅适合浅层植入(<3 mm)。


磁电效应充电(Magnetoelectric, ME)

原理:磁致伸缩材料与压电材料结合,将磁场转为电能。


特点:

低组织吸收,适合深部植入,但效率低(0.008%)。



参考文献



   

[1] H. Dinis and P. M. Men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owering methods used in state-of-the-art miniaturized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vol. 172, p. 112781, Jan. 2021, doi: 10.1016/j.bios.2020.112781.



          




来源:微波工程仿真
OpticalMAGNET电源电力电场Electric材料Plant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7-12
最近编辑:1月前
周末--电磁仿真
博士 微波电磁波
获赞 38粉丝 61文章 436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ε 接近零的非线性光学

ε 近零(ENZ)材料在非线性光学领域发展迅速,近期研究主要聚焦于探索新型材料、优化性能及拓展应用。在材料探索方面,寻找具有更优性能的替代材料成为关键。在性能优化上,通过结构设计和外部增强手段提升非线性响应。应用拓展层面,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增强及时间变化物理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进展为 ENZ 材料在光电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目录 非线性光学 ε 近零(ENZ)材料 参考资料 *As shown below👇*非线性光学#非线性光学(Nonlinear Optics, NLO)是研究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的非线性响应的学科,其核心在于光场与物质中的电子、晶格等相互作用导致的非线性极化现象。当光强足够高时,物质的极化强度不再与电场呈线性关系,从而产生一系列新奇效应,如频率转换、相位调制、光限幅等。 非线性极化与 susceptibility物质的极化强度 P 可展开为电场 E 的幂级数: 其中,x^n 为第 n 阶非线性极化率,描述不同阶次的非线性效应。一阶 :线性光学效应(如折射、反射)。二阶 :需无中心对称材料,如倍频(SHG)、和频 / 差频产生等。三阶 :普遍存在于所有材料,如四波混频、克尔效应、自相位调制等。关键物理机制电子极化:强光下电子云畸变偏离线性响应,常见于半导体和介电材料。自由载流子效应:光子激发产生自由电子 - 空穴对,改变材料的介电常数(如 ENZ 材料中的载流子调制)。晶格振动与声子耦合:光与晶格相互作用引发非线性响应,常见于极性晶体(如 LiNbO₃)。 *ε 近零(ENZ)材料依据 Drude 模型,具备低ε_∞ 、高Nc 、低m* 且在近红外区域有零交叉的材料,更适合展现 ENZ 和 NZI 特性。同时,带隙、导带非抛物性和迁移率等参数,对材料的非线性性能影响显著。例如,在近红外应用中,m*对交叉波长影响较大,需重点考量。 结构化 ENZ 介质通过金属 - 电介质复合材料等方式实现有效 ENZ 条件,可显著增强非线性光学响应。如 Rashed 等人制备的多层超材料样品,在可见光谱范围内实现了对 ENZ 和 NZI 条件的调控,Suresh 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 #ENZ超材料在非线性性能方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D. Fomra et al., “Nonlinear optics at epsilon near zero: From origins to new materials,” Applied Physics Reviews, vol. 11, no. 1, p. 011317, Mar. 2024, doi: 10.1063/5.0186961. 来源:微波工程仿真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