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杆类扭转后为什么直径会变大

2月前浏览82
当杆类零件受到扭转(扭矩)作用时,其直径可能会略微变大,这种现象主要由 材料的泊松效应(Poisson's Effect) 和 剪切应变引起的几何变形共同导致。

1. 泊松效应(Poisson's Effect)

  • 现象
    材料在轴向(长度方向)受拉或受压时,横向(径向)尺寸会反向变化。

    • 拉伸:长度增加 → 直径减小(常见于普通拉伸试验)。

    • 压缩:长度缩短 → 直径增大。

  • 扭转时的特殊性
    扭转会在杆件表面产生 斜向拉伸和压缩应变(与轴线成45°方向),通过泊松效应间接导致径向膨胀


2. 扭转中的应变分析

(1) 剪切应变主导

扭转在杆件内部产生 剪切应力(    τ)和剪切应变(    γ,最大剪切应变位于表面。剪切应变会改变材料的局部形状,使表面微元从正方形变为菱形。

(2) 斜向应变分解

将剪切应变分解到45°方向时,会发现:一个对角线方向受拉(长度增加), 通过泊松效应导致垂直方向(径向)收缩。另一个对角线方向受压(长度缩短),通过泊松效应导致垂直方向(径向)扩张。

净效应:受压方向的泊松效应占主导,最终表现为 直径略微增大


3. 理论公式推导

对于线弹性材料,扭转引起的直径变化可通过以下步骤估算:


4. 有限元分析(如Workbench)中的表现

在仿真中,若观察到扭转后直径增大,需注意:

  • 材料模型:必须包含泊松比(通常金属 0.3)

  • 大变形效应:若变形显著,需开启 Large Deflection 选项以考虑几何非线性。

  • 网格精度:表面网格需足够密以捕捉剪切应变梯度。


5. 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 橡胶棒扭转:因泊松比大(v=0.5),直径变化明显。

  • 金属轴扭转:直径变化微小(可能仅微米级),但高精度场合需考虑。

  • 塑性变形:若扭矩超过弹性极限,直径增大可能不可逆(如扭力扳手过载时)。


6. 如何验证?

  1. 理论计算
    用上述公式估算     DeltaD 
    ,与仿真或实验结果对比。

  2. 实验测量
    使用应变片或光学测量仪检测表面径向应变。

  3. 仿真设置检查

    • 确认泊松比输入正确。

    • 排除网格畸变或边界条件错误。


总结

杆件扭转后直径增大是 泊松效应与剪切应变耦合作用 的结果,本质是材料在斜向压缩应变下横向扩张的表现。在工程设计中,若需严格控制径向尺寸(如精密轴类),需通过提高刚度(增大   G)或限制扭矩来减小此效应。



网络整理,仅限分享,尊重原创

来源:机电君
Workbench非线性光学理论材料控制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7-05
最近编辑:2月前
ErNan.Chen🍃
硕士 | CAE工程师 即物而穷其理
获赞 44粉丝 75文章 9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优化设计实例——固定支架优化设计

本分享主要介绍利用WB 自带的优化算法进行结构的优化设计,通过详细的操作过程说明和算法迭代设计,为大家进行优化设计提供有力的指导。1.1 问题描述图1-1所示为某一固定支座,立板固定端有两个螺栓孔用于固定,承载面上有两处圆形区域受到外部载荷作用,大小为20kN,中部有一个加强筋,初始设计尺寸为:宽30mm,高120mm,长280mm。为满足变形量小于1mm且减小重量的设计要求,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本分享的优化思路如下:先进行结构的拓扑优化,然后基于优化结果对模型进行更新修改,最后进行尺寸优化设计,项目工程如图1-2所示,A组主要用于计算初始状态结构的变形及应力,B组对结构进行拓扑优化,C组和D组用于对拓扑优化后的几何模型进行尺寸优化。图1-1 某结构的固定支座图1-2 创建分析项目1.2几何建模由于需要对结构进行尺寸优化,所以直接在DM中建模并设置参数。具体步骤如下。(1)在DM几何建模窗口中建立底部支座,长1000mm、宽380mm、厚30mm,固定立板长1000mm、高170mm(含底部支座厚度30mm,共计200mm),固定端两螺栓孔直径为29mm、高度为107mm、距离为300mm,如图1-3所示。(提醒DM建模之间先改单位-mm)(2)创建中部对称加强筋,初始设计尺寸为:宽30mm,高120mm,长280mm。首先在中间位置创建基准面,然后基于基准面创建截面草图,通过对称拉伸得到筋板模型,如图1-4所示。(3)在支撑面创建两个施力面,然后通过拉伸草图,设置Operation为Imprint Faces,创建载荷加载面,如图1-5所示。直径50mm,据边缘均为200mm。图1-3 支座架体模型图1-4 筋板建模图1-5 创建施力面1.3材料属性设置本分享材料采用Structure Steel,各参数按照图1-6所示输入,其他各项材料操作按照软件默认设置。图1-6 材料属性参数1.4网格划分对结构采用六面体主体单元网格划分技术,设置单元大小为20mm,划分结果如图1-7所示。图1-7 网格划分结果1.5静力学分析首先进行静力学分析,计算初始设计的变形及应力大小。(1)设置载荷及边界。将固定立板两处的螺栓孔设定固定约束Fixed Support,同时在左右两个载荷施加点加载20kN的外载荷,结果如图1-8所示。图1-8 载荷及边界施加(2)结果后处理。查看计算获得的变形及应力云图,如图1-9和图1-10所示。初始设计最大变形量为0.63783mm左右,最大应力大小为156.03MPa。图1-9 变形云图图1-10 应力云图1.6 拓扑优化拓扑优化分析步骤如下。(1)进入Topology Optimization分析项(方法是直接拉进去一个topology Optimization到前一个分析的Solution),单击ResponseConstraint,在弹出的详细设置窗口中,设置Response为Mass,Percent to Retain为80%,即减少20%的重量。完成之后提交计算机求解。(2)求解完成之后可以得到优化结果,如图1-11所示,可以看到结构中边沿部分区域可以删减,基于此分析结果对初始几何模型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后如图1-11所示。很多人不知道到底减小多少,这里可以打开网格,或者打开原始模型,借用初中的数网格法。(因为是练习,所以这里就随意的采用瞪眼法进行裁剪)图1-11 拓扑优化结果图1-12 修改几何模型结果1.7尺寸优化完成拓扑优化及模型更新修改之后,进入对筋板结构的尺寸优化项目中,具体分析过程如下。(1)筋板结构尺寸参数化。由于模型相对简单,因此直接通过DM创建新模型,首先完成基本支座框架结构拉伸,如图1-13所示。图1-13 新支座模型框架结构(2)创建筋板截面草图,然后对截面尺寸参数化,如图1-25所示。分别单击尺寸前端小方格,在弹出的窗口中将筋板长度重新命名,如Length,同理,筋板高度命名为Height。图1-14 截面尺寸参数化(3)拉伸筋板截面草图获得几何模型,然后单击FD1,Depth(>0)项前部小方格,将参数化尺寸命名为Width,如图1-15所示。图1-15 拉伸尺寸参数化(4)单击工具栏中的Parameter,可以显示所有参数化的几何尺寸,如图1-16所示。图1-16 参数化尺寸列表(5)重新进入静力学分析项目,对新结构再次进行静力分析,操作过程与1.3.5节一致,计算完成后查看结果变形及最大应力值,如图1-17所示。(值改变与模型处理有关)图1-17 优化后的变形及应力云图然后对模型质量、最大变形和最大应力值进行参数化,以同样的方式单击前端小方格,出现P字样图标即表示完成,结果如图1-18所示。图1-18 参数化变形及应力结果(6)进入项目纲要可以看到系统自动创建C选项组和Parameter Set,如图1-19所示,单击Parameter Set可以得到所有优化参数,如图1-20所示。图1-19 项目纲要图1-20 尺寸优化参数列表(7)单击Optimization进入优化设置窗口,单击Objectives和Constraints,然后通过下拉菜单将所有参数化的变量逐个添加到当前分析中,如图1-21所示。图1-21 添加参数化变量(8)设置优化目标及约束,定义最大变形小于0.8mm,最大应力小于150MPa,同时满足模型质量最小,如图1-22所示。图1-22 优化目标及约束设定(9)设置参数化变量的取值范围。单击Static Structure,在弹出的窗口中设置变量取值范围,如图1-23所示,筋板各几何尺寸条件为:150≤Length≤320,80≤Height≤170,5≤Width≤20。图1-23 筋板结构尺寸变化范围(10)设置优化算法。为了计算效率,本例中直接采用简单的Screening优化算法,如图1-24所示,完成之后单击窗口中Update提交计算,可以看到每一个计算样本的完成情况,如图1-25所示。图1-24 优化算法设置图1-25 样本计算进度1.8结果后处理完成优化计算之后,可以得到优化的尺寸结果,如图1-26所示,软件提供三组推荐的优化结果,其中五角星个数越多表示结果越优。图1-26 尺寸优化结果除了直接查看优化的尺寸结果,还可以查看整个优化过程中各个设计变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如图1-27所示,可以看到P1~P6各设计变量的变化趋势。图1-27 设计变量历史过程为了了解尺寸参数的变化对目标结果的影响,可以查看灵敏度分析直方图,单击左侧优化项目中的Sensitivities,直接弹出结果图,如图1-28所示,横坐标表示目标函数,纵坐标为灵敏度值,正值表示对结果的影响是正向的,否则为反向作用。此外,在优化完成之后,每个结果和变量的历程曲线也会同步显示,如图1-29所示,其中Monitor列显示了所有目标值和设计变量的变化过程。直接单击对应的变量,在右侧窗口中会以曲线的形式呈现出来,以P3为例,单击结果如图1-30所示,可以看到P3整个优化过程的数值变化。图1-28 灵敏度结果图图1-29 设计变量历程图1-30 P3历史变化曲线1.9小结本分享主要介绍了优化设计理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概念,针对不同类型的优化做了比较说明,然后通过两个优化实例,分别介绍了拓扑优化、尺寸优化的分析过程,尤其是第二个实例,将不同优化类型进行组合分析,使大家能够将相应的仿真方法灵活应用。网络整理,仅限内部分享,禁止商用来源:机电君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