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RED-ACT |6月23日广东清远4.3级地震破坏力分析

10小时前浏览1

Real-time Earthquake Damage Assessment using City-scale Time history analysis 

(RED-ACT)

致谢和声明:

       感谢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为本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本分析仅供科研使用,具体灾情和灾损分析应根据现场调查情况确定。


一、地震情况简介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6月23日18时48分在广东清远市清城区发生4.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于北纬23.62度,东经113.17度。


二、强震记录及分析

      20250623广东清远4.3级地震获得了29组地震动,由于地震动没有完全收集,可能还有更强的记录。典型地震记录分析如下:

GD.RQ001典型站位置北纬23.73度,东经113.07度,记录到水平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174 cm/s/s。该地震动及反应谱如图1、图2所示。  

(a) EW

 

(b) NS

 

(c) UD


图1 典型台站地面运动记录

 

图2  典型台站典型记录反应谱


三、地震动对典型城市区域破坏能力分析

根据中国地震学会标准《基于强震动记录的地震破坏力评估T/SSC 1—2021》(参阅新标准发布 :基于强震动记录的地震破坏力评估),利用密布强震台网在震后获取的实时地震动信息,再结合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就可以得到地震发生后不同地点的建筑破坏情况,为抗震救灾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图3为根据本次地震震中附近范围内台站记录分析得到的建筑震害分布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次地震震中附近范围内台站记录分析得到的人员加速度感受分布示意图。

 

 
图3 不同台站地震记录破坏力分布图  

(建筑抗震承载力取均值加一倍方差)


 
 

图4 不同台站地震记录人员加速度感受分布图

(建筑抗震承载力取均值加一倍方差)


四、台站附近地震滑坡分析

根据当地地形数据、岩性数据和实测地面运动记录,可以计算得到不同滑坡体饱和比例下的滑坡分布,如图5所示。其中,底图为当地坡度分布图,每个圆圈代表每个台站的计算结果,圆圈中的数字代表发生滑坡的临界坡度,台站附近坡度大于该数值的地方滑坡发生概率高。

 

(a)滑坡体饱和比例为 0%

 

(b)滑坡体饱和比例为50%

 

(c)滑坡体饱和比例为 90%

图5 不同台站附近地震滑坡分布


五、地震动对典型单体结构破坏能力分析

(1) 对典型多层框架结构破坏作用

模型1:三层框架结构(感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王奇教授级高工提供模型)

       将典型台站记录输入立面布置如图6(a)所示的6度、7度和8度设防的典型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得到其层间位移角包络如图6(b)所示。

   
   

(a)立面布置示意图           (b)层间位移角

图6 典型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2) 对典型砌体结构破坏作用

模型1:单层未设防砌体结构

       选取图7所示纪晓东等开展的单层未设防砌体结构振动台试验模型,输入典型台站记录,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将处于中度破坏状态。(纪晓东等,北京市既有农村住宅砖木结构加固前后振动台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2,11,53-61.)

 

图7 单层三开间农村住宅砖木结构振动台试验


模型2:五层简易砌体结构

       选取图8所示朱伯龙等开展的五层简易砌体结构足尺试验模型,输入典型台站记录,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将处于完好状态。(朱伯龙等,上海五层砌块试验楼抗震能力分析,同济大学学报,1981,4,7-14.)

   
   

(a)平面图                        (b)剖面图

图8 五层简易砌体结构布置


(3) 对典型桥梁破坏作用

模型1:某80年代公路桥梁(感谢福州大学谷音教授提供模型)

       选取图9所示某80年代公路桥梁模型,输入典型台站记录,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将处于完好状态。

 

图9 某80年代公路桥梁模型


模型2:某特大桥引桥(感谢福州大学谷音教授提供模型)

       选取图10所示某特大桥引桥模型,输入典型台站记录,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将处于完好状态。

 

图10 某特大桥引桥模型


来源:陆新征课题组
ACT振动非线性化学建筑消防BIM理论Opensees材料科普数字孪生控制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7-06
最近编辑:10小时前
地震那些事
博士 抗震防灾数值模拟仿真
获赞 82粉丝 65文章 609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新论文:图像-参数融合生成对抗网络驱动的土石坝分区设计方法

论文:Intelligent zoning design of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using image-parameter fusion enhanced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ngstruct.2025.120662作者:廖文杰,张宗亮,刘彪,陆新征,刘地福,刘强,段志杰,刘超0太长不看版本研究开展了一次探索性尝试,将生成式AI应用于土石坝结构智能设计,提出了混凝土面板堆石坝(CFRD)分区设计智能生成方法。从数据表征、生成对抗网络(GAN)模型开发与训练、以及设计结果评价方面开展研究。 图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智能设计实现流程✅ 图像-参数融合输入:将坝体轮廓图与分区参数结合,让AI理解设计输入信息。✅ 掩膜约束+两阶段训练:用“轮廓掩码Mask”约束GAN防止设计溢出大坝轮廓;GAN训练时,先学1万组虚拟方案、再精细化学习42组真实案例。✅ 自动评估系统:GAN生成像素图的矢量化,与工程师方案智能比对相似度。设计效率提升近10倍,单方案设计时间从1-2小时缩短至6分钟,且抗滑稳定性合格。1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也需要“AI设计师”此前我们课题组的智能设计研究主要面向的是建筑结构,但是工程结构设计是一个非常巨大的领域,除了建筑以外,各种基础设施也同样需要结构设计,也同样存在如何提升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的紧迫需求。因此,我们课题组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智能设计方法推广到更多的领域。但是,不同领域的设计都有着其非常专业的知识,必须要有对应领域的专家帮助大力帮助。很幸运,课题组参与了中国电建集团科技项目(DJ-ZDXM-2024-45):土石坝生成式智能设计方法与平台研发,在该项目和电建集团的专家帮助下,我们有机会开始探索水工结构的智能设计问题。中国的土石坝建设已达10万座,但是常规设计较为依赖工程师经验对分区进行设计,使得设计效率与设计质量有待提升,主要面临三大难题:🔹 效率瓶颈:单个方案需反复调整1-2小时。🔹 经验传承难:优质设计沉淀在图纸中难以复用。🔹 小样本困境:仅获取到42组专业分区设计图,不够AI学习。就像让新手画家画出2022年世界杯阿根廷队的全家福,而画家却只见过梅西和迪玛利亚两名球员的照片——此前GAN模型因数据不足,生成的设计常出现“模式崩塌”(产出千篇一律方案)。因此,本研究提出了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分区设计智能生成方法。从数据表征、生成对抗网络模型开发与训练、以及设计结果评价方面开展研究。2面板堆石坝分区智能设计方法2.1 图像-参数异构数据特征融合将坝体轮廓图(512×256像素)与分区特征的5个参数(主堆/次堆的堆石料面积归一化比例等)转化为统一的等尺寸二维张量,再将各张量沿着通道方向进行堆叠,形成多模态特征在显式空间融合的多通道张量。其作用相当于让AI同时看懂设计图与材料清单。 图2 异构多模态特征融合的数据表征方法2.2 GAN模型构建与训练采用掩码约束以增强GAN设计效果,利用堆石坝轮廓掩码对生成器输出的分区设计进行约束,保证设计结果限制在轮廓范围内,提升设计精度。 图3 掩码约束增强GAN采用参数化生成与真实数据混合的两阶段训练方法对GAN模型进行训练,有效解决真实数据较少导致的GAN模型学习出现模式崩溃现象。第一阶段:海量临摹,用参数化生成的1万组"虚拟方案"训练基础能力。第二阶段:名师点拨,仅用42组真实工程方案微调模型。如同先临摹1万张简笔画,再精修大师真迹。 图4 混合数据两阶段GAN模型训练2.3 AI设计矢量化评估器将像素图转为矢量坐标,自动计算与工程师方案的区域重叠度(多个分区的加权交并比WIoU)。秒速诊断AI设计"像不像"专业方案。 图5 多分区加权交并比3典型案例针对某250米高CFRD项目,开展智能设计。(1)输入:坝体轮廓+堆石料参数(各分区堆石料的面积比);(2)生成:多模型并行输出7种分区方案(耗时2分钟);(3)评估:自动比对工程师方案,其中一个典型设计的分区加权IoU达0.48,与工程设计较为接近;且力学验证表明边坡抗滑稳定系数1.76>规范1.5限值。⏱️ 全流程仅6分钟(常规工程师设计耗时1-2小时),效率提升近10倍! 图6 典型设计案例不足:因真实训练数据中增模区较少,导致部分模型的设计生成缺少增模区——就像AI没学过画耳朵,就画不出完整肖像。4小结从“建筑结构智能设计”到“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智能设计”在建筑结构智能设计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拓展至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智能设计,意味着基于生成式AI的智能设计方法并不只是局限于“建筑-结构”的映射关系构建,还可赋能其他工程结构设计领域。🚀 效率提升:6分钟产出基本合规的设计方案。🎯 知识沉淀:42组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AI模型。🌉 未来方向:3D设计的智能生成,复杂力学行为的计算与学习等,目前的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 来源:陆新征课题组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