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汽车防撞梁碰撞过程仿真

2月前浏览491

汽车防撞梁是用于保护乘客免受前后碰撞的重要部件之一。防撞梁碰撞试验是必要的。本案例简要介绍了防撞梁碰撞仿真过程。

01    
     

导入模型

   

1.打开hypermesh软件。

2.在User Profiles中选择RADIOSS Radioss2022模块,点击“OK”。如图1-1所示。

图片    

图1-1 模块选择

3.导入模型

1)点击图片导入汽车防撞梁模型:Bumper_start_0000.rad。点击:“Import”。如图1-2所示。

图片    

图1-2 选中模型

2)点击“Close”完成导入。如图1-3,1-4所示。

图片    

图1-3 完成导入

图片    

图1-4 关闭引导框

3)点击图片,如图1-5所示。

图片    

图1-5 汽车防撞梁模型图



02    
     

模型检查

   

1.检查模型单位制。具体如图2-1所示。

图片    

图2-1 检查模型单位制

2.干涉检查

1)点击下拉菜单“Tools→Penetrations Check”,点击图片,按图2-2所示进行设置。

图片    

图2-2 检查设置

2)Selection:选择如图2-3所示的8个部件。

图片    

图2-3 选择部件

3)点击“Check”。点击图片,查看渗透部分。点击图片修复渗透,点击图片复查渗透修复情况。



03    
     

  设置材料、失效模型和属性

   

1.创建材料属性

1)在model界面,右击鼠标“create→material”,材料设置如图3-1所示。

图片      

图3-1 材料设置

2)按上述方法创建第二个材料,参数设置如图3-2所示。

图片      

图3-2 参数设置

3)右击鼠标“create→failure”,创建材料失效模型,失效模型参数设置如图3-3所示。

图片      

图3-3 失效模型参数设置

4)右击鼠标“create→property”,创建材料属性,属性参数设置如图3-4所示。图片

图3-4 属性参数设置

5)按上述方法创建第二个材料属性,参数设置如图3-5所示。

图片      

图3-5 参数设置

6)将Mat_DP600和PROP_DP600赋予“crash*”部件,如图3-6所示。

图片      

图3-6 将Mat_DP600和PROP_DP600赋予“crash*”部件 

7)按上述方法将Mat_DP1000和PROP_DP1000赋予其他6个部件。

2.创建焊点

1)点击操作面板“1D→connector→spot”,选择“realize”,点击“connector”选择“all”。其他参数设置如图3-7所示。

图片      

图3-7 参数设置

2)点击“realize”,完成创建。

3.创建对称映射

1)点击操作面板“Tool→reflect”,切换到“elems”,“by collector”

2)选择除了“RW^^_5_10”、“RW^^_4_5”和“RW^^_4_10”这三个部件之外的其他所有部件。

3)点击“elems”,“duplicate→original comp”。

基准点B选择如图3-8所示。

图片      

图3-8 基准点B选择

4)其他设置如图3-9所示,点击“reflect”。

图片      

图3-9 其他设置

5)切换到“connectors”,点击“connectors”选择“all”,再次点击“connectors”,“duplicate→original connectorgroup”。点击“reflect”。

6)点击操作面板“1D→connector→spot”,选择“realize”,点击“connector”,按住鼠标左键+shift键,框选映射的connector,如图3-10所示。

图片      

图3-10 示意图

7)点击“realize”。

8)点击“Tool→edges”,“elems”选择“all”,参数设置如图3-11所示,点击“preview equiv”,点击“equivalence”。

   

图片

图3-11 参数设置



     
04          
           

接触设置:type7

         

1.创建接触

1)点击“view”下拉菜单,点击“Browsers→

HyperMesh→Solver”。

2)在“Solver”界面,右击鼠标“create→inter→type7”。

3)将“Grond_id(S)”和“Surf_id(M)”设置成

“component”,选择图示8个component。接触的其他参数设置如图4-1,4-2所示。

图片            

图4-1参数设置

图片            

图4-2 参数设置



         
05          

刚性体设置:RBODY          

1.创建刚性体

1)点击图片,在model界面右击鼠标“create→component”,参数设置如图5-1所示。

图片            

图5-1 参数设置

2)点击下拉菜单“mesh→create→1D Elements→Rigids”,参数设置如图5-2所示。

图片            

图5-2 参数设置

3)在图形界面按住鼠标左键+shift框选如图5-3所示部分,点击“create”。

图片            

图5-3 

4)在solver界面,打开“RBODY→RBODY→Elements”目录,参数设置如图5-4所示。MASS:500,J_XX、J_YY和J_ZZ:50。

         

图片

图5-4 参数设置



06

             

边界条件设置,重力载荷,初速度加载

           

1.创建边界条件

1)在solver界面,右击鼠标,“create→BOUNDARY CON

DITIONS→BCS”,在“grnd_ID”右击“create”,“Entity IDs”选择图示点。点选择如图6-1所示。

图片            

图6-1 选择点的示意图

其他参数如图6-2所示。

图片            

图6-2 其他参数设置

2.创建重力载荷

1)在solver界面,右击鼠标,“create→BOUNDARY COND

ITIONS→GRAV”,右击“fct_ID(T)”建立曲线。参数设置如图6-3所示。

图片            

图6-3 参数设置

2)右击“grnd_ID”,“nodes”选择“all”,其他参数设置如图6-4所示。

图片            

图6-4 其他参数设置

3.创建初速度

1)在solver界面,右击鼠标,“create→BOUNDARYCON

DITIONS→INIVEL”,“grnd_ID”选择“all_nodes”,“Velocity Components”:-5,0,0,相关参数设置如图6-5所示。

图片            

图6-5 相关参数设置



07                  
                   

设置刚性墙:RWALL

                 

1.创建刚性墙

1)在solver界面,右击鼠标,“create→RWALL→CYL”,参数设置如图7-1所示。

图片            

图7-1 参数设置



         
08            
             

设置加速度计和横截面

           

1.创建加速度计

1)在solver界面,右击鼠标,“create→ACCEL”,“node_ID”选择图示的点。点选择如图8-1所示。

图片            

图8-1 选择点的示意图

2)Name:acceler01,Fcut:1.65,如图8-2所示。

图片            

图8-2 示意图

3)按上述方法创建第二个加速度计,“node_ID”选择图示的点。如图8-3,8-4所示。

图片            

图8-3 选择点的示意图

图片            

图8-4 参数设置

2.创建截面积

1)在model界面,右击鼠标“create→cross section”,“entity selection”改成“elements”,选择如图8-5所示的element。

图片            

图8-5 

2)Base node选择图示的点。如图8-6所示。

图片            

图8-6 选择点的示意图

3)Normal definition选择图示的两个点。如图8-7所示。

图片            

图8-7 选择点的示意图

4)点击create。在model界面右击section,点击review,图形界面如图8-8所示。

图片            

图8-8

5)通过调整grnod_id和grshel_id将section调整到如图8-9所示的截面。

图片            

图8-9



09                
                 

第二次渗透检查

               

1.第二次模型渗透检查

1)点击Penetrations,在Penetrations界面中点击图片,entity type:Groups(Contacts),Selection选择all_connector,如图9-1所示。点击check。

图片                  

图9-1

2)选中图片,再点击列表Penetrations查看模型中的渗透部分。点击图片修复模型的渗透。点击图片检查模型渗透的修复情况。


               



10

                 

输出定义:刚性体、刚性墙和

加速度计

               

1.创建输出文件

1)在solver界面右击鼠标“create→TH→RBODY”,entity IDS中的elems通过by collector选择RBODY,如图10-1所示。

图片                  

图10-1

2)在solver界面右击鼠标“create→TH→RWALL”,entity IDS选择RWALL,如图10-2所示。

图片                  

图10-2

3)在solver界面右击鼠标“create→TH→ACCEL”,entity IDS选择acceler01和acceler02,如图10-3所示。

图片                  
               

图10-3



11                
                 

定义控制卡片

               

1.定义控制卡片

1)点击 Tools 下拉菜单,点击 Engine File Assistant,相关设置如图11-1所示。点击OK。

图片                  

图11-1 相关设置

2)点击Tools → Create Cards→ ENGINE KEYWORDS →ANIM →ANIM/SHELL/DAMA,相关设置如图11-2所示。

图片                  

图11-2 相关设置


               


12                
                 

导出模型

               

1.导出模型

1)点击图片,导出名为:Bumper_impact_0000.rad的模型,如图12-1所示。

图片                  

图12-1 Bumper_impact_0000.rad的模型



13                      
                       

提交求解

                     

1.提交求解

打开求解器,将Bumper_impact_0000.rad模型提交到Radioss求解器进行计算,如图13-1所示。

图片                  

图13-1


               


14                
                   

后处

               

1.后处理

1)打开hyperview,通过图14-1所示界面,点击apply查看结果文件。

图片                

图14-1

通过动画查看碰撞期间的应力分布云图。动画如下:

             

2.绘制全局能量和力曲线,分析保险杠碰撞吸能情况和受力安全性分析

1)切换到图片,hypergrap2D,通过使用构建绘图面板和加载Bumper_impactT01文件,可以在HyperGraph中绘制全局能量和力,如图14-2所示。

图片                

图14-2 全局能量和力曲线

来源:仿真老兵
ACTRADIOSSHyperMeshHyperView碰撞汽车UM材料控制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6-20
最近编辑:2月前
无情浪子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30粉丝 31文章 89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ANSYS拉力作用下高强螺栓连接有限元分析

1 螺栓连接构件基本参数 1.1 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是施加在连接构件上,产生了结构的整体性,通常来讲希望能尽量高些,但为了保证螺栓不会在拧仅过程中发生屈服或断裂,规范GBJ 17—88规定预拉力设计值按下式确定:其中fy是钢材的条件屈服强度;Ae为螺栓在螺纹处的有效截面面积。 1.2 连接处构件接触面的处理和抗滑移系数高强度螺栓有摩擦型和承压型两种受里方式,本文仅仅讨论摩擦型高强螺栓结构结构;对于摩擦型高强螺栓而已,其构件的接触面(摩擦面)通常经特殊处理,使其净洁并粗糟,μ以提高其抗滑移系数;对于本论文中抗滑移系数选取为0.4。2 高强螺栓连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主要目的是通过ANSYS的3D实体建模,分析高强度螺栓抗拉在高温下的工作性能以及温度对高强度螺栓抗拉和抗剪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建模过程中利用ANSYS的Pre-tension功能,施加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利用接触单元来考虑螺栓和孔壁的接触与分开的情况以及连接板之间的摩擦作用。在材料的选择方面考虑到高强度螺栓在抗拉状态下的受力分析,考虑了其强化阶段的弹塑性模型;连接板选用双析线弹塑性模型,分析过程中包含了材料、几何和状态的三重非线性。 2.1 单元的选取由于本文螺栓连接构件分析中采用的是细化的实体有限元模型,因此选取了如下几种单元:空间八节点SOLID45实体单元,预应力单元Prets179,目标单元Targe170和接触单元Contact174单元。SOLID45单元被用于三维的实体模型,有八个节点,每个节点有三个自由度:X、Y、Z方向的位移。这种单元能够施加温度荷载,有塑性、延性、应力硬化、大变形、大应变的性能。预应力单元Prets179,用于模拟施加在高强螺栓中的预应力状态;在高强度螺栓连接板中的预加荷载对连接的应力发展过程和连接的承载力有重要的影响。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可使用ANSYS中的预拉力单元Prets179来施加。对于本螺栓连接构件中,为了准确模拟两连接板通过螺栓连接而产生的接触面的受力分析,自然要选择接触分析的单元,接触问题是一种高度非线性行为,本论文选取目标单元targe170和接触单元Conta174来模拟这一接触状态。ANSYS程序自身可以通常调节一些参数自行进行求解分析。 2.2 材料模型的设定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包括螺栓、螺母和垫圈。其中螺母和垫圈多采用45号钢和40B,螺栓多采用20MnTiB钢,主要分析的是螺栓的承载力,本文分析的是8.8级的高螺度螺栓,都按20MnTiB的材料选取,常温时的屈服强度为660Mpa,根据GB50017-2003的规定钢材的弹性模量统一取2.06×105Mpa。 2.3 模型尺寸及网格划分模型按下图1所示;图一网格划分的好坏对于计算结果有很大的影响,畸形单元中可能会有病态的单元刚度矩阵,从而导致辞计算结果不准确甚至会使计算不收敛。为了保证有限元模型分析的准备性,在划分网格时为了避免出现畸形单元,建模时采用自底向上建模方法,通过生成关建点然后生成面积的方法,然后再由面积拉伸成体,这种方法易于控制网格划分。模型中全采用六面体单元的对映网格划分,从而能得到工整的网格,以加强问问题的收敛性和计算精度,本文的抗剪模型和抗拉模型的网格划分如图2、3所示。图二图三3 高强螺栓连接受拉分析的有限元模拟及受力分析如图建立图一中所示的构件约束,然后在结构图示处施加集中力P,其中P为初始外力,大小为175KN;通过ANSYS程序的求解,可以用ANSYS通用后处理(POST1)来观察和分析有限元的计算结果。本论文需要的是加载点的力与位移的关系以及有代表性节点的应力与位移的关系。从而得到螺栓的极限承载力。通过对抗拉高强度连接构件的有限元计算,可各处有限元模型在常温下达到极限承载力时的变形图和应力分布云图4。由图可知,此时最大应力值达到了577.9Mpa,超过了材料的比例强度,结构发生了塑性应变。由应力分布云图可以得出抗拉高强度螺栓连接在达到极限承载力时连接板已经分开,螺栓杆的应力已经达到其极限强度,有明显的劲缩现象。高强度螺栓的受拉的受力过程为在外荷载没有达到预拉之前,连接板在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作用下紧紧连接在一起,当外荷载超过预拉力时连接板就开始分开,直到达到极限承载力时;板和螺栓杆的变形如图4所示:图四图五图5-3为螺栓杆的应力变形曲线,由螺栓杆的应力变形曲线可分析出其受力过程。由此结果可以看出,构件的受力由预拉力加载段和外荷载加载段组成,在预拉力阶段,螺栓杆受到向下的拉力首先出现负方向的变形(本文所选取的是预拉力面以上的螺栓应力变形图,因此在加预拉力时,受到向下方向的拉力)。在外荷载阶段,外荷载小于预拉力时螺栓杆内应力不变,当外荷载超过预拉力后,应力逐渐增加至屈服应力,再进入强化阶段,最后达到钢材的强度时破坏。如图4所示抗拉高强度螺栓已经破坏,此时的外荷载的大小即可近视为高强度螺抗拉连接的极限承力。4 结论(1)通过建立高强螺栓构件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受拉分析,可以基本了解此构件的基本受力情况;为了解高强螺栓的结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2)预应力对构件的连接整体性非常重要,一旦预应力被外力抵消,构件便产生较大的变形,因此选择合适的预应力非常重要。(3)如果本论文在分析建模的过程中,考虑温度等效应,对实际的构件受力将能得到更好的分析模拟。来源:仿真老兵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