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现实,颠覆能源格局还有多远?

16小时前浏览2

锂电那些事今日头条2025年05月13日 星期二


图片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的关键发展方向,近年来在核心技术突破、量产进程推进及终端应用拓展等方面均取得实质性进展。本篇文章将最新信息,从技术路线演进、产业化进程、政策支持力度及市场应用前景等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技术路线分析:硫化物体系占据主导地位,半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提速  

1.硫化物电解质成为下一代固态电池核心材料  

硫化物电解质凭借其卓越的离子电导率(接近液态电解质水平)及与锂金属负极的良好兼容性,被业界公认为全固态电池的终极解决方案。宁德时代、比亚迪、丰田等龙头企业均重点布局该技术路线,其中宁德时代已建成10Ah级全固态电池验证平台,预计将于2027年实现小规模量产;比亚迪则宣布其硫化物复合电解质全固态电池计划于2027年启动示范应用,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循环寿命超过10000次。国内企业国轩高科推出的"金石电池"采用硫化物电解质技术,电导率超过10mS/cm,30Ah电芯能量密度达350Wh/kg,循环次数突破3000次。  

2.氧化物与聚合物技术路线主导半固态电池量产进程  

基于工艺兼容性和成本优势,氧化物与聚合物路线已成为半固态电池的主流技术路径。行业领先企业如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等已实现规模化量产装车,其产品能量密度突破360-400Wh/kg。以卫蓝新能源为例,其半固态电池产品已成功应用于蔚来ET7车型,实现单次充电续航里程超1000公里的突破;广汽埃安则规划于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将率先应用于其高端品牌昊铂系列车型。  

3.卤化物技术路线展现发展潜力  

卤化物电解质凭借其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成本优势,已成为固态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亿纬锂能采用硫化物-卤化物复合技术路线,规划于2026年实现工艺突破,并预计在2028年推出能量密度达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产品。

图片

二、产业化进程:量产周期加速推进,2027年或将迎来重要突破  

1.主机厂与动力电池供应商量产规划时间表  

-日系车企布局:丰田规划于2026年启动小规模试产,2030年后实现规模化量产;本田将于2025年1月开展纯电全固态电池试制;日产计划2025年启动试生产,2028年完成整车搭载。  

-国内头部企业布局明确:宁德时代、比亚迪、广汽等厂商已锁定2027年量产时间窗口。其中,宁德时代已完成中试线建设,计划2027年实现小批量生产;比亚迪规划2027年启动示范运营,2030年全面商业化落地;广汽埃安、奇瑞、上汽等企业则计划于2026年率先实现量产装车。  

-欧美企业动态:QuantumScape计划于2024年向主机厂提供样品,预计2026年实现规模化量产;FactorialEnergy与梅赛德斯-奔驰达成战略合作,将于2025年开展实车路测,其电池能量密度达450Wh/kg。  

2.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提升  

-材料领域:东方锆业、三祥新材等企业已实现氧化物电解质的规模化量产;天赐材料、云南锗业积极布局硫化物前驱体领域,推动硫化锂国产替代进程提速。  

-设备厂商方面,纳科诺尔、璞泰来等企业积极布局干法电极及固态电解质成膜设备研发,助力产业化工艺升级。  

-政策扶持:我国已组建固态电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国资委专项拨款60亿元用于核心技术突破;珠海市率先出台全国首个固态电池产业发展规划,明确2030年实现产业化规模应用。

图片

三、关键挑战与创新突破:成本优化、界面工程与工艺革新  

1.成本压力显著  

硫化物电解质材料成本占比高达电池总成本的70%以上,当前硫化锂市场价格已突破20万元/吨。通过规模化生产(如中科固能百吨级产线投产)、工艺优化(如湖南恩捷攻克硫化物颗粒导电率衰减难题)以及国产化替代(如天赐材料Li2S中试成功),预计至2030年成本可降至与液态电池相当水平。  

2.界面稳定性分析  

-固界面阻抗问题是制约全固态电池发展的关键瓶颈。宁德时代采用多尺度仿真技术对材料界面进行系统性优化;华南理工大学创新研发t-Li2ZrF6固态电解质界面材料,在2C高倍率条件下实现3000次稳定循环。  

3.规模化生产工艺  

硫化物电解质材料具有显著的水氧敏感性,需在严格惰性气氛环境下进行生产作业。天津普兰能源创新研发胶囊型复合结构材料,通过特殊壳层保护设计有效降低生产工艺环境要求;宁德时代则通过部署连续自动化产线,将产品良率提升至98%的行业领先水平。

图片

四、市场应用:动力电池与新兴应用场景协同驱动  

1.新能源汽车产业  

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梅赛德斯-奔驰测试车型搭载固态电池后实现超1000公里续航里程,其能量密度达到450Wh/kg;丰田汽车规划于2030年实现固态电池车型量产,预计续航能力将提升50%。  

2.低空经济与特种应用场景分析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对电池系统提出极高要求,轻量化与安全性指标尤为关键,固态电池技术成为核心突破方向。欣界能源已获得亿航智能战略订单,其研发的锂金属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80Wh/kg;珠海市最新行动方案明确将固态电池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应用列为重点支持方向。  

3.储能技术与消费电子产业  

固态电池凭借其超长循环寿命(可达万次以上)和卓越的安全性能(耐高温、无电解液泄漏),在储能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据高能时代规划,公司将于2030年前实现大型储能设备用固态电池的样品交付;在消费电子领域,珠海冠宇实验室测试数据表明其样品性能表现优异。

图片

五、发展趋势:技术创新与生态体系构建  

1.技术路径聚焦  

硫化物路线已获全球产业界普遍认可,我国政策层面亦明确将其定位为终极技术方案;氧化物路线当前在半固态电池量产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卤化物路线的商业化潜力仍有待充分挖掘。  

2.智能化研发进程显著提速  

AI大模型技术在材料设计领域实现突破性应用,宁德时代通过构建多尺度仿真体系显著提升研发效能;基于AI的全固态电池研发模型可有效降低70%-80%的研发成本支出。  

3.产业链生态体系完备  

整车制造商、动力电池企业及上游材料供应商形成深度战略合作,典型案例包括梅赛德斯-奔驰与Factorial Energy达成技术合作,中国一汽联合38家产业链机构组建创新联盟;政策层面加速标准体系构建,珠海市出台的产业行动计划明确2027年前完成行业标准制定。

图片

核心结论  

固态电池技术已迈入产业化突破的关键窗口期,2027年有望成为全固态电池装车验证的重要里程碑。虽然成本控制和界面稳定性等技术瓶颈仍需突破,但在政策引导、产业链协同创新及智能化研发加速的驱动下,行业预计将于2030年前后实现规模化量产,引领锂电池技术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众 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ACT化学汽车电子新能源消费电子UM材料储能多尺度仿真体系控制装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5-21
最近编辑:16小时前
锂电那些事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204粉丝 199文章 2371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固态电池:告别 “永远差 5 年”,量产闯关全揭秘!

锂电那些事今日第二条2025年05月17日 星期六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固态电池一直被视为未来的希望,却似乎总是差临门一脚,那句 “固态电池永远差 5 年” 的调侃在行业内广为流传。然而,如今形势发生了巨大转变,固态电池已经进入量产倒计时阶段。那么,在这短短几年间,固态电池究竟实现了哪些关键技术突破,从而成功跨越从实验室到量产的鸿沟呢? 电解质材料的革新氧化物电解质的优化氧化物电解质在固态电池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涵盖晶态的 NaSICON 型、钙钛矿型、石榴石型等多种类型。美国 University of Dayton Research Institute 的 Kumar 小组在 2010 年首次报道了一款采用 NASICON 结构玻璃 - 陶瓷材料作为电解质的全固态锂 - 空气电池原型,不过其需在较高温度(75 - 85℃)下才能实现多次充放电循环。法国科学家在 2011 年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工艺制备电池 Li3V2 (PO4) 3,虽能让电池结构完整、电极与电解质接触良好,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钙钛矿型氧化物电解质,日本东京都立大学的 Kanamura 小组自 2005 年便开始尝试以此设计全固态电池,可受限于电解质总电导率低,电池总体性能始终不高。而石榴石结构的氧化物电解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2016 年,有学者制成基于高电导率石榴石结构电解质的全固态电池,通过在正极中加入导电玻璃(ITO)作为电子导电网络,在增加电极厚度(大于 30μm,负载更多正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仍能获得较高容量(以 LiCoO2 为正极活性物质,室温下放电容量可达到 100mA・h/g)。如今,像中国的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等企业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卫蓝新能源车规级半固态电池包能量密度可达 360 瓦时 / 千克(Wh/kg),清陶能源开发的以氧化物电解质为主、添加聚合物和浸润剂的半固态电池批量化生产技术,能量密度可达 300 瓦时 / 千克(Wh/kg)以上。这些企业通过不断优化材料配方和制备工艺,有效提升了氧化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化学稳定性以及与电极材料的兼容性,为固态电池的性能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突破日本丰田公司堪称全球硫化物固态电池领域的领军者。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丰田便投身固态电池研发,2010 年成功推出硫化物固态电池,2014 年其样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 400Wh/kg,2020 年全固态电池装车并在测试路段试运行,计划于 2025 年推出第一款配备全固态电池的混动车型。丰田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固态电池制造技术、正极材料和硫化物电解质材料回收技术和工艺等方面技术成熟,专利布局完整。除丰田外,松下、三星、LG 化学、美国 Solid Power 公司等众多企业也纷纷选择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路线。Solid Power 采用三元正极材料、高含硅富锂负极材料和自有知识产权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制作的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达 390 瓦时 / 千克,电池寿命超过 1000 次。2024 年 4 月,重庆太蓝新能源公司成功研发并制造出全球首款符合车规标准的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其单体容量达到了创纪录的 120Ah,经实测其能量密度高达 720Wh/Kg,一举刷新了体积型锂电池在单体容量和能量密度方面的全球纪录。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对硫化物电解质材料的深入研究,通过优化材料结构、降低界面电阻等手段,极大地提升了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发展法国博洛雷集团在聚合物固态电池领域起步较早,也是首个实现聚合物电解质固态电池商业化的公司。早在 2011 年,博洛雷集团就利用自主开发的电动汽车和电动巴士在法国巴黎及其郊外提供汽车共享服务,累计投入 3000 辆搭载 30 千瓦时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该电池正极采用磷酸铁锂和 LixV2O8,负极采用金属锂,电解质采用聚合物薄膜,能量密度为 100 瓦时 / 千克,不过电池工作温度需维持在 60 至 80 摄氏度,每辆车均需配载加热器以便在启动前对电池进行加热。如今,部分领先企业聚焦于将适量液体组分添加到聚合物电解质中进一步形成凝胶结构,以提升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和能量密度。例如中国赣锋锂电公司专注于固态氧化物厚膜技术路线,其最新技术采用三元正极材料、固态氧化物膜的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过 350。通过这种改进方式,既保留了聚合物电解质的柔韧性和良好的成膜性,又提升了其离子传输性能,为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电极材料与界面问题的攻克高容量电极材料的应用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对电极材料的性能要求也日益提高。在正极材料方面,超高镍正极材料凭借其高比容量的优势受到广泛关注。以蔚来 150 度半固态电池为例,其正极采用超高镍正极材料,并利用纳米级包裹技术改善材料与电解质界面。这种材料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存储更多的电量,从而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在负极材料领域,硅碳复合负极材料成为研究热点。蔚来 150 度半固态电池的负极采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通过创新的均质包裹和无机预锂工艺,让能量密度大幅提升。硅材料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远高于传统的石墨负极,但硅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较大的体积膨胀,导致电极结构破坏,影响电池寿命。而硅碳复合负极材料通过将硅与碳材料复合,有效缓解了硅的体积膨胀问题,同时保留了硅的高比容量特性,为提升固态电池的综合性能提供了有力支持。界面问题的解决在固态电池中,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问题一直是制约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由于固态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差异较大,在充放电过程中,界面处容易形成高电阻层,阻碍离子传输,降低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循环寿命。针对这一问题,科研人员和企业采取了多种解决方案。一方面,通过材料表面修饰和界面工程技术,在电极与电解质界面构建稳定、低电阻的中间层。例如,在正极材料表面进行纳米级包裹,改善其与电解质的接触界面,减少界面副反应的发生;在负极材料表面进行预处理,形成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 膜),提高界面的离子电导率和稳定性。另一方面,优化电池的制备工艺,提高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接触面积和均匀性。采用先进的烧结、涂覆等工艺,使电极与电解质能够紧密结合,降低界面电阻,提升电池的整体性能。电池制造工艺的改进新型制备技术的应用为了实现固态电池的大规模量产,电池制造工艺的改进至关重要。近年来,一系列新型制备技术应运而生。在薄膜型全固态电池制备方面,气相沉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美国固态电池公司 Sakti3 采用气相沉积方式制备氧化物薄膜,这种技术能够精确控制薄膜的厚度和成分,制备出高质量的固态电解质薄膜,为薄膜型全固态电池的性能提升提供了保障。在体型电池制备方面,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工艺、低温共烧技术等得到了大量研究和应用。SPS 工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材料的致密化烧结,提高电池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例如,韩国科学家采用 SPS 工艺制备了基于石榴石结构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电池,有效提升了电池的性能。低温共烧技术则可以降低电池制备过程中的温度,减少材料的热损伤,同时提高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结合强度,改善电池的界面性能。生产设备与自动化水平的提升除了制备技术的创新,生产设备和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也是实现固态电池量产的关键。随着固态电池研发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了在生产设备研发和升级方面的投入。通过引进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实现了电池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高效运行。从原材料的混合、电极的制备、电池的组装到最后的检测,整个生产流程都可以通过自动化设备进行精确操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例如,一些企业采用智能化的涂布设备,能够精确控制电极浆料的涂布厚度和均匀性;在电池组装环节,采用高精度的自动化装配设备,确保电池各部件的安装精度和可靠性。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调整生产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这种生产设备和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不仅为固态电池的大规模量产提供了技术支持,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到如今即将实现量产,固态电池在电解质材料、电极材料与界面问题以及电池制造工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这些突破为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铺平了道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固态电池将凭借其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等优势,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大放异彩,深刻改变我们的能源使用方式和生活方式 。那么,你认为固态电池实现量产后,会首先在哪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呢?是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还是储能领域呢?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众 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